近日,江苏省一位市民王女士的经历引发热议。她从超市购回 48 个鲜鸡蛋,见蛋壳表面沾着少许污物,便习惯性地接了一盆清水,将鸡蛋逐个冲洗干净,沥干后放进冰箱。可没过三天,她就发现部分鸡蛋外壳发暗,敲开后蛋液竟带着轻微异味,这让她既疑惑又心疼 —— 明明做了 “清洁”,鸡蛋怎么坏得更快了?
其实,王女士的困惑并非个例。生活中,不少人都觉得鸡蛋壳沾着污物不卫生,会下意识用水清洗。但鲜为人知的是,鸡蛋从诞生起就自带一层 “保护罩”——壳外膜。这层由蛋白质构成的透明胶质层,肉眼几乎难以察觉,却能像屏障一样紧密覆盖在蛋壳表面,堵住蛋壳上数以万计的微小气孔。这些气孔本是鸡蛋呼吸的通道,而壳外膜能在不影响呼吸的同时,阻止空气中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入侵,还能减缓蛋内水分和营养的流失,让鸡蛋在常温下也能保持新鲜。
一旦用水清洗,这层脆弱的保护膜就会被彻底破坏。失去屏障后,蛋壳上的气孔完全暴露,空气中的细菌、冰箱内的交叉污染菌会顺着气孔直接钻进蛋内。更危险的是,水洗后若未及时彻底晾干,蛋壳表面残留的水分会成为细菌繁殖的 “温床”,加速细菌滋生速度。就像王女士清洗的鸡蛋,即便放进冰箱,也因失去保护而快速变质,若不慎食用,很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
那么,鸡蛋表面的污物该如何处理?专家给出正确方法:若只是轻微灰尘或污物,无需清洁,直接带壳存放即可,壳外膜能隔绝大部分风险;若表面沾有明显污物,可用干燥的厨房纸巾或干净软布轻轻擦拭,去除污物即可,切忌用水冲洗。同时,鸡蛋应单独存放在冰箱冷藏室下层,避免与生肉、生海鲜等易污染食材接触,防止交叉污染,最大程度保障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