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在传播一些减肥的知识,运动的不动的,想尽办法让我们减肥。
但在最近,这种声音好像消失了一半,甚至在晚上还能刷到不少央媒发布美食的娱乐视频。
这种转变不由得让人感到疑问,这肥到底还减不减?
这个问题现在还真有了相对完美的答案,肥肉还是要减的,但不能盲目的减。
其实人体就像一台精心设计的增程式新能源车,既要“快充”应急,更需“备用油箱”兜底,而这“备用油箱”就是我们的肥肉。
动力核心
若将人体比作增程式新能源车,碳水化合物便是“动力电池”般的存在。
我们日常食用的馒头、米饭、面条,甚至偶尔解馋的薯片,本质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不同形态,进入人体后会快速分解为葡萄糖,这是大脑与肌肉的“直接能源”。
此前我参与项目时,中午吃一碗糙米饭配炒菜,下午能连续召开三个会议而不犯困。
若赶时间仅吃一个鸡蛋,不到四点便会头晕手抖,满脑子都在想“楼下便利店是否还有饭团”,这种状态与增程式新能源车电量低于20%时,一心寻找充电站的迫切感如出一辙。
但如今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将精米白面作为主食“标配”。
这如同给车辆频繁使用快充,虽能快速补能,却会导致血糖像过山车般忽高忽低,长期下来胰岛素会不堪重负,糖尿病风险也随之上升。
很多家庭目前采用“粗细混搭”的方式,就是粗粮和细粮一起食用。
例如蒸米饭时加入一把燕麦,煮面条时放入几块红薯,这种“脉冲式供能”能让血糖曲线更平稳,下午也不易产生饥饿感。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身体会启动“备用方案”,也就是脂肪这一“油箱”便会登场。
不少人提及脂肪便面露排斥,将其视为“赘肉元凶”,实则脂肪是“隐形功臣”: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两倍多,饥饿时可分解为酮体为身体“救急”、
同时皮下脂肪能帮助人体保暖,内脏周围的脂肪还能缓冲撞击,保护内脏器官。
不过脂肪也有“优劣”之分:坚果、深海鱼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如同98号汽油,清洁且耐用。
而炸薯条、奶油蛋糕中的反式脂肪,则属于劣质汽油,容易堵塞“油路”(即血管),长期摄入可能引发动脉硬化。
此外需注意,“油箱”不宜长期处于满油状态,正如汽油存放过久会变质,脂肪堆积过多也会增加身体负担。
所以有条件的话建议每周抽出3天,晚上去公园快走40分钟,并非为了“快速减重”,而是让“油箱”偶尔“清空一部分”,维持其“供能活性”。
结构与修复
若说碳水化合物与脂肪负责“动力供给”,那么蛋白质便是这台“人体车”的“车身骨架”与“维修队”。
我们的肌肉、皮肤、头发、骨骼,本质都是由蛋白质“搭建”而成;身体内调节代谢的酶、对抗病菌的抗体,同样属于蛋白质范畴。
此前我因熬夜赶方案,次日总感觉浑身乏力,后来才明白,熬夜时身体会消耗大量蛋白质修复细胞,若未能及时补充,“维修队”便会“人手不足”,自然难以保持精力。
蛋白质的“核心秘密”在于氨基酸,它由21种氨基酸“组合”而成,其中9种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如肉类、蛋类、奶制品、豆类等。
许多人认为“补充蛋白质必须吃红肉”,实则素食者也有解决方案:将豆类与谷物搭配食用,例如用鹰嘴豆煮小米粥、黑豆搭配米饭,便能实现氨基酸“互补”,比单独食用一种食物的补充效果更全面。
部分健身爱好者总认为“蛋白粉喝得越多越好”,结果体检时发现尿酸偏高。
事实上,普通人只需每餐保证“手掌大小”的一块肉,或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再搭配适量豆制品,便无需额外饮用蛋白粉,否则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含氮废物,会加重肾脏负担。
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免疫力会率先“失灵”,因为抗体无法正常合成,病菌极易“趁虚而入”。
因此无论多忙碌,我都会确保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早上吃一个水煮蛋,中午搭配一块鸡胸肉,晚上喝一碗豆腐汤,方式虽简单,却能为身体逐渐积累“底气”。
除了这些,人体内还有两类“隐形设备”,他们才是人体机能的最大推手,他们就是水与膳食纤维。
隐形守护者
若将身体比作车辆,水便是“润滑油”与“冷却液”,占人体重量的60%至70%,无论是血液流动、出汗降温,还是食物消化,都离不开水的参与。
夏天常用冰奶茶代替水,结果越喝越渴,还总感觉腹胀,后来才明白,含糖饮料如同往冷却液中掺入糖浆,不仅无法起到补水作用,还会黏附在血管壁上,增加身体代谢负担。
还有一类易被忽视的“守护者”,便是膳食纤维。
以往人们认为膳食纤维“无用”,因人体无法消化吸收,摄入后会以原有形态排出体外(即常说的“Seeyoutomorrow”),但如今发现,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与“营养师”。
例如燕麦、奇亚籽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遇水后会形成凝胶,能“包裹”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葡萄糖缓慢释放,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而芹菜、菠菜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如同小刷子,能帮助肠道“清扫”食物残渣,预防便秘。
如今许多人常吃外卖、预制菜,膳食纤维摄入量逐渐减少,其实补充膳食纤维并不复杂:买菜时多挑选几种绿叶蔬菜,烹饪时加入适量菌菇,吃水果时尽量不削皮。
不过需注意,膳食纤维不宜“突然大量增加”,应循序渐进,否则肠道可能无法适应,容易出现胀气。
这如同给车辆添加润滑油,需少量多次,急于求成反而会引发问题。
结语
其实人体十分“实在”,你为它提供合理的营养、充足的水分,它便会正常运转。
若你敷衍对待,例如顿顿吃快餐、天天喝含糖饮料,它迟早会向你“发出警示”。
所谓“好好吃饭”,从来不是追求食材的昂贵,而是确保摄入足够的“核心部件”。
碳水化合物避免只吃精米白面,脂肪优先选择优质种类,蛋白质摄入需适量且全面,保证充足的温水摄入,不忘补充膳食纤维。
毕竟这台“人体增程式新能源车”,我们要使用一辈子,唯有精心养护,才能让它跑得稳、跑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