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寻常的秋日下午,67岁的王阿姨站在阳台上,皱着眉头,盯着手里的钥匙发呆。她本想下楼买菜,却突然忘记了钥匙是干什么用的。她急切地回忆,可记忆的裂痕像无声的波浪,越来越多。邻居发现异样后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让家人一时难以接受——阿姨已经出现早期老年痴呆的迹象。其实,身边许多老人或家属都有这样的担忧:“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差,是不是就等于患上了老年痴呆?”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疾病像影子一样,常常悄无声息地靠近。
难道老年痴呆真的无法避免吗?事实上,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最新报告给出了全新的答案——做好4件事,或可降低40%的痴呆风险。这个数字,给无数家庭带来希望。到底是哪4件事?普通人真的做得到吗?到底哪些信号值得警惕?答案,或许远比你想象的更简单、更有效。尤其是第3点,其实90%的人都做不到。走进今天的解读,或许你能与痴呆风险划清界限,让家人的记忆更牢固、生活更自信。
老年痴呆:并非“年纪大了”就会得
不少人以为,进入“老年期”就注定逃不过痴呆,但现实并非如此。《柳叶刀》给出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痴呆病例约有1000万,中国则是全球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2021年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已超过2.8亿,约5%存在认知障碍,真正进入“老年痴呆”行列的约有1000万人。
痴呆症,并非一种单一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它的最大特点是大脑逐渐“遗忘”功能,从记不起昨天的事,到慢慢认不出家人朋友,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很多人误以为年纪大、记性差就是自然衰老,其实二者差别很大。衰老带来的记忆力下降通常是偶发现象,而痴呆则成了“全方面退化”。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神经科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早期细微信号往往易被忽略,比如反复遗忘熟悉路线、频繁重复相同的问题、兴趣变得淡漠、情绪容易波动。这些都是警惕痴呆风险的“隐藏信号”。一旦家中老人出现类似表现,建议及时就医评估,切勿拖延。
如何逆转?柳叶刀:这4件事最关键
重磅消息来了,《柳叶刀》2020年全球痴呆症防控报告明确指出:有大约40%的痴呆症风险,其实和12个可调节因素有关。而其中,4个关键生活习惯调整最实用,意味着普通人也能做到。
规律控制血压,远离高血压
研究发现,中年高血压人群的老年痴呆风险提升约60%-80%。大脑如同复杂的仪表盘,血压异常会让“线路”加速老化。哈佛大学的一项随访研究指出,中年人将收缩压维持在120mmHg以下,晚年患痴呆的风险可降低约22%。所以,建议每年体检、监测血压,控制主食油盐摄入,防止血压飙升,是预防痴呆的第一步。
拒绝吸烟与过量饮酒
吸烟让血管更易硬化,长期下来将大脑“养分通路”慢慢堵死。《柳叶刀》报告显示,吸烟者的痴呆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约30%。饮酒同样危险,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脑细胞损害,直接促进认知障碍的发生。戒烟戒酒,既保护心脑血管,也守护了记忆力。
持续大脑“用力”,激活神经突触
这里,就是让90%的人“望而却步”的关键细节——保持终身学习与社交。具体怎么做?阅读、下棋、学习新技能、广泛与亲友交流……这些活动都能让大脑活跃起来。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资料提示,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动脑”训练,可显著延缓认知功能衰退。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就没必要学习,其实多动脑比吃补品强得多。社会隔离正是痴呆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管理好听力,别小视耳朵健康
这点许多人意想不到。数据显示,听力丧失会让痴呆风险增加近2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听力障碍会让大脑减少外界刺激,导致认知退化。老年人应主动使用助听器、定期检查听力,别让“耳聋”偷偷拖垮脑力。
除了这四点,控制体重、糖尿病风险、限酒、保护头部安全等也是重要措施,但上述四项为公认最基础、最实用的日常做法。数据表明,只要坚持执行,有望帮助40%的人“躲过”痴呆风险,这已被多项全球性研究反复验证。
日常防痴呆,每个人都能轻松做到
针对老年朋友和家属,不妨从以下细处着手:
饮食清淡,少盐少油,常吃蔬菜鱼类规律作息,固定午休、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多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兴趣小组,拓宽社交随时关注听力和记忆力变化,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减少孤单感,主动表达、沟通
生活中,不要把“健忘”当做年老的必然结果。只要把握住科学方法,日常坚持“管好血压、不吸烟、用脑勤、护好耳”这四件事,未来痴呆风险真的可能大大降低。
医学界普遍认为,老年痴呆虽然尚无彻底治愈方法,但“预防先行”已是国际共识。只需一点点改变、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就能让记忆力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健康就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抓好今天的每一步,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柳叶刀》杂志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