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心脑血管疾病这样复杂的慢性病时,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有其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打出的是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为患者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一、为何要结合?——优势互补
西医之长:
精准诊断:凭借先进的影像学(CT、MRI、DSA)和实验室检查,能清晰定位病变、明确诊断。
急救与干预:在急性心梗、脑梗的溶栓、取栓、支架植入方面,作用无可替代,能迅速挽救生命。
标准化治疗: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如ABCDE方案),疗效明确。
中医之长:
整体调节:着眼于人体整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产生疾病的内在“土壤”。
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证型(如气虚血瘀、痰瘀互结、阴虚阳亢)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多靶点作用:一味中药或一个复方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同时起效。
治未病:擅长在疾病前期(未病态)和康复期(瘥后防复)进行干预。
二、结合的具体模式
急性期: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以西医药快速控制病情、实施手术挽救生命。中医可辅助进行活血化瘀、醒神开窍,例如,在脑梗死急性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同类药物,活血化瘀,改善脑微循环,为后续康复打下更好基础。
恢复期与慢性期:中西医并重。西医药继续承担稳定斑块、抗凝、降压降糖的“基石”作用。中医药则重点针对状况改善、体质调理和减毒增效。
改善状况:如解决西药难以完全缓解的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失眠、便秘等问题。
调理体质:通过益气、滋阴、化痰、活血等方法,纠正患者的偏颇体质,从根源上降低复发风险。
减毒增效:例如,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酸痛或肝酶异常,部分活血中药,不仅能增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其自身的保肝等作用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某些西药的副作用。
三、科学看待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丹红注射液等。中西医结合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未来方向之一。它集合了现代医学的精准强大和传统医学的整体智慧,旨在不仅让患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享受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