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钱志亮:孩子心浮气躁、沉迷手机,如何让他静下心学习

孩子小的时候,对于一件事值不值得做是没有标准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开心,因为是在享受过程。

而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们不仅想知道确定的结果,还需要马上知道结果,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判断标准:

这件事能不能很快得到结果,若不能,就抗拒做这件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短视频、游戏、微博很容易让人沉迷,因为这些都能立刻获得反馈。

可是,对人有益的事情都是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比如写作、早起、锻炼等。

传统文化特别讲静心修行,《论语》说:“仁者静。”心静者不浮躁,沉稳者不轻浮。

浮躁,就是急于求成。

越是浮躁、焦虑,越过不好当下的生活,对自己的现状也就越不满,而越不满就越焦虑。

很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无谓的焦虑和浮躁只会浪费时间。

当一个孩子太过注重结果,就会忘记欣赏路边的风景,行走的步调一旦混乱,双脚触碰地面就感受不到心安。

戒浮躁就是要做好当下的事,投入热忱,直到做好它,那时心里才会得到安宁。

内心安定的孩子会审题,能够看清题目;内心安定的孩子会审势,能够认清趋势;内心安定的孩子会审事,能够辨清是非;内心安定的孩子会审人,能够慎重交友。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戒骄、戒躁,做一个踏实的人。

减法人生,智慧生活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了“断舍离”的理念。

“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却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通过不断重复的断和舍,最后达到“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通过断舍离,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审视内心真正的想法,思考人生,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觉察当下的幸福。

比如孩子们沉迷的手机游戏,“断”就是切断来源,不给买;“舍”就是从此舍掉手机游戏的念想;“离”就是运动去,离开想玩的环境。

专注做一件事情

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好,切不可贪多,如果这件事做一半,那件事做一半,像狗熊掰棒子,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烦恼,还一事无成。

烦躁的反面是专注,能够沉浸于一件事情,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

《荀子·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因为螃蟹内心不安定,没有用正确的心态做一件事,到头来只能借住别人的洞府,白白浪费了那锋利的大爪子;而无足动物蚯蚓却伸缩身体,蠕动前行,靠着毅力遨游于天地之间,用正确的心态和坚定的行动去迎难拼搏。

面对一件事,只有2个选择,做或不做。

一旦确定选择,思想和行为就要保持一致。不要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玩游戏;或者手上玩游戏,心里却想着要去学习。

这2种做法都会抹杀掉一个人学习或者游戏的快乐。

当别人沉迷电子游戏、盲目刷短视频、疯狂追星追剧时,我们可以沉淀下来,去阅读、去思考、去经历、去积累,稳步地提升自己。

当我们面对这个社会能够冷静下来,不再浮躁,就成长了。

学会慢下来

“慢”不等于懒惰;相反,懒惰才是造成我们浮躁的原因。

越是浮躁,就越想快些、再快些。

“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读完一本书”“20天学会一门语言”……速成班迎合浮躁的人,却并不能改变他们。

不要着急地去做一件事情,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寻找做此事的热忱。

然后放慢做事情的速度,投入自己的热忱。

培养“有始有终”的阅读习惯

文章只看两三行,图书只看目录跟结尾,电影不断地跳镜头,还美其名曰“节省时间,只看精华”。

其实,很多内容要完整地看,才能理解吸收,真正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否则就算看了1000本书,也只知其皮毛,不知其精髓。

读完每个故事都要问自己:谁,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对我有什么启示。

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

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期待越高,压力越大,失望越多。

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全面了解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

不跟别人比,因为“人比人,气死人”。

攀比后若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则会变得更脆弱、敏感,害怕冒险,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稍有诱惑就会盲从,从而失去方向、失去自我。

我们要学会只跟自己过去比,发现进步,总结经验,用积极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也别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否则会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

相信自己所选择的,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钱志亮:孩子心浮气躁、沉迷手机,如何让他静下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