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灯光下,48岁的陈先生拖着疲惫的身体刚结束一天的加班。照例,他点起一根烟,边刷手机边喝着啤酒,顺手又打开了零食袋。窗外的夜色深沉,他却毫无睡意。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看似普通的夜晚,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当他突然感到剧烈头痛、浑身无力倒地时,家人紧急呼叫了救护车,可惜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医生在遗憾之余,也将这一案例再次作为警示:“很多脑梗都是‘熬’出来的!”
这样的事件看似偶然,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脑梗死(脑卒中)近年来有明显年轻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罹患脑卒中,每6秒就有1人因其离世。我国成年人的发病率高达39.3%,死亡率居于世界前列。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中有90%的脑卒中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其中晚上所做的几个常见动作,实际上在无声中大大增加了脑梗风险。
为何夜晚成为健康隐患的高发时段?哪些习惯暗中推高脑梗风险?尤其是第3件事,竟然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今晚你是否也准备这样过?不妨停下来,看看医学专家们的提醒。
晚间无形“杀手”:5个高危习惯与大脑卒中的科学关联
夜幕降临后,是身体恢复与自我修复的关键阶段。然而,某些行为会干扰这一过程,直接危害我们的心脑血管。医学研究与临床数据揭示,下面5件事是“脑梗”风险的加速器:
长期熬夜
很多中年朋友以为“熬一晚没关系”,现实却远比想象要残酷。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刺激、激素紊乱与血压波动,让小小的血管“不断绷紧”。河南省人民医院数据显示:经常熬夜者脑梗风险是正常作息人群的2.5倍。特别是连轴转、夜班族,风险骤增。
吸烟
一支烟燃尽,伤害的却是数米长的血管。香烟里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直接破坏血管壁,促使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郑州大学中心医院研究表明:吸烟者脑梗死亡风险增加近90%。不仅如此,烟瘾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进一步雪上加霜。
生气
压力大、情绪暴躁?其实,生气已成为“年轻脑卒中”高发隐因之一。人在激烈情绪下,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暴涨、心率加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强调:短时间内血压波动可提升脑血管破裂或阻塞的概率。别让一时情绪,为健康埋下隐患。
饮酒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尤其临睡前饮酒,不仅扰乱肝脏解毒功能,还会使血压波动、血脂升高、心率不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数据显示:大剂量饮酒人群脑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2%,而且容易发生在深夜及清晨。
吃宵夜
“夜宵”令人满足,却也悄然拉响警报。土耳其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睡前2小时进食人群,夜间血压异常增高的风险是不进食者的2.8倍。进食后,脂肪和糖分代谢推迟,胰岛负担加重,还可能诱发夜间心脑血管事件。
警惕“沉默信号”:脑梗前的预警不可忽视
医学观察发现,脑梗并非毫无征兆。许多人在发病前其实体会到了一系列“微妙变化”。掌握这些信号,或许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持续性头晕或头痛,尤其是夜间加重;单侧肢体发麻、无力,语言不清;单侧流口水、口角歪斜;突然频繁打哈欠,莫名嗜睡。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钢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指出,如发现上述症状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不要“挺一挺”或“等一等”。很多脑梗患者在发作前,身体已经在用信号喊“救命”。
与脑梗说不:科学干预,健康夜生活这样做
如何降低脑梗风险?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夜间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晚上23点前入睡,成人建议7-8小时。睡前可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大脑“慢下来”。
戒烟限酒。每一支烟、每一杯烈酒,都会对血管造成不可逆损伤。决心戒断者,可寻求专业帮助。
情绪平稳,适度宣泄。遇到压力,通过运动、深呼吸、倾诉等方式调节,不把情绪憋在心里。
远离夜宵,合理晚餐。晚餐7点前完成,少油腻辛辣,多蔬菜粗粮。饮食时间与睡眠时间间隔2小时以上。
定期体检,关注三高。血压、血脂、血糖“管起来”,每年复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或中老年人群。
权威共识认为,约90%的脑卒中发生与生活习惯相关。只要我们从今晚做起,减少危险行为,就能极大地降低脑梗发作概率。而健康的夜生活,不仅守护自己,也守护身边的家人。
小结与温馨提醒
脑梗不分年龄、不挑对象,甚至“潜伏”在最寻常的生活细节里。如果能够少熬夜、戒烟酒、情绪平稳、规律饮食、规律体检,大部分脑梗风险完全可以被预防。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
《脑卒中预警信号早识别与干预指南》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