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HYPERTENSION DAY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症视为一种慢性疾病。同高血压一样,肥胖因其造成的健康乃至寿命损失、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与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不是完全隔绝、互不影响的关系。
事实上,肥胖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正是基于此,“体重管理年”将维持健康体重作为慢性疾病防控的“切入口”。
随着“体重管理年”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值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的临近,我们来说一说体重对高血压及后续不良健康事件带来的影响。
1.从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到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造成摄入的能量过多,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能量消耗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使得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正是脂肪的过度蓄积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脂肪过多,一方面会聚集在内脏和血管周围,形成物理压迫,影响血管扩张,引起血压升高;
另一方面,脂肪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和代谢紊乱,造成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
将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这种关联性用数字进行体现:研究发现,当反映身体胖瘦程度的体质指数每增加5kg/㎡,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49%;如果是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其体重的变化对血压造成的影响将更大。
超重和肥胖已被确认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反过来,高血压可以视为肥胖的相关并发症。
全球范围内,受肥胖和高血压危害的人群数量均处于上升趋势:1990~2022年,肥胖人数增加了1倍以上;1990~2019年,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增加了1倍。与之相似的是,我国的超重肥胖率和高血压患病率也在持续增高:目前,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
2.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这个“头号杀手”的重要危险因素
身体内各个器官的营养供应依赖血管输送的血液。血压升高可引起动脉血管系统和其供应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靶器官损害,比如心、脑、肾。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小时有超过1000人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而失去生命。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腹型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2.2倍。心血管疾病也是肥胖和高血压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除心血管风险之外,高血压也是慢性肾脏病和痴呆症的重要诱因。例如,中青年时期存在持续的收缩压水平升高与老年期认知功能下降密切关联,危险的是,我国近年来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
可见,疾病防控刻不容缓。
3.回到问题的源头做好饮食和运动选择
平衡膳食,减钠增钾
日常饮食应保证种类多样、营养均衡。每日能量摄入总量应根据自身需要和体重管理目标确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供能比例要适当。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适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深色蔬菜要占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蔬菜和水果不能互相替代。动物性食物应优选禽肉、鱼肉、瘦肉。应控制钠盐摄入,逐步将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降至5克以下。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杂豆、菌菇等。
规律运动,循序渐进
保持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维持体重在适宜范围,还有改善血压水平的作用。同时,应注意减少久坐时间。
在身体条件及运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隔日进行22次或更多的抗阻运动。柔韧性与拉伸训练、冥想与呼吸训练,能够提高身体灵活性、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可以和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搭配开展。运动应循序渐进,保证安全。
小贴士:
家庭血压监测有哪些步骤?
测量前
稳定情绪,测量前30分钟不吸烟、饮酒或喝咖啡。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分钟。
测量时
保持安静,不讲话。
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
上臂与胸壁成40°角放于桌上,掌心朝上,手指自然弯曲呈虚握拳头状。
用手触摸肘窝,找到肱动脉跳动的部位。将袖带的胶皮袋中心置于肱动脉上,袖带下缘距肘线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
裸臂绑好袖带,袖带必须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按开始/停止按钮,开始测量,待血压计自动充气、完全放气后,从显示屏读取血压数据。
测量后
测量结束后需要做好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及所有血压读数。
早上血压测量最好在起床后、服用降压药物和早餐之前。
晚上血压测量建议在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
如果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可每周测量1~2天,早晚各1次。
参考
[1]吕垚,周伊恒,刘力滴,等. 美国肥胖医学协会《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3):272-279.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32(7):603-700.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4,39(7):625-660.
[4]世界卫生组织. 危及14亿人的生命:世卫组织报告发布高血压预警. https://mp.weixin.qq.com/s/XlwIYxvXePiFGnFG5rycDA
供稿:市疾控中心慢病所
编辑: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