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楼里,候诊区座无虚席。诊室中,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教授正为一位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把脉问诊。他指尖轻搭腕间,目光专注,一边仔细询问患者饮食作息,一边叮嘱道:“你这情况,属肝阳上亢兼肾阴亏虚,得从‘潜阳育阴’入手调治,平时要少盐、少躁,保证睡眠。”这样的场景,在方祝元教授30余年从医路上早已成为常态。
这个诊室里,诞生了江苏省首个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研究所,诞生了一支高血压防控的“国家队”。从临床诊室到科研实验室再到基层社区,方祝元教授带领江苏省中医高血压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团队,构建起中医药全程防治高血压的完整体系,年惠及患者超30万人,用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为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写下“中医答卷”。
突破传统病机
“潜阳育阴”年惠及30万人群
血压150mmH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63mg/g……看着检查单上的数字,老李眉头紧锁、面色凝重:“这血压高了些,怎么连肾也跟着出问题了?”他拿着单子走进方祝元教授的诊室,语气里满是焦虑。
像老李这样因高血压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在方祝元教授的诊室并不少见。在方祝元教授看来,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血管“四大损伤”。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云“无虚不作眩”。根据高血压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就有“眩晕”“头痛”“风眩”“头风”等记载。但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正是中医理论的薄弱环节,对其病理机制缺乏系统整合与现代科学语境下的精准解读。
深耕高血压研究30多年,方祝元教授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创建的“瘀热”理论的指导下,在全国名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唐蜀华教授学术引领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找到了“潜阳育阴法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切入点,围绕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领域,形成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证据链。
“久病及肾、以虚为本”的传统理论在这里被升华,方祝元教授团队提出了“病初即可及肾”的新理论,强调“因实致病”是高血压所致肾损害早期的主要病机特点,该创新理论已编写进高等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确认了病机,便有了中医药干预的可能。明确了“潜阳育阴法”改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为目标的研究方向,团队研发出干预高血压肾损害的特色制剂“潜阳育阴颗粒”,使高血压肾损害中医早期防治研究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中心还牵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高血压全程防治的中医药方案循证优化和疗效机制研究》,构建了高血压中医药防治一体化评价体系,优化现有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方案,弥补了中医药在我国高血压临床诊疗实践中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和靶点机制模糊的不足。2020年,方祝元领衔的“重大慢病相关肾损害的中医药防治转化应用研究”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江苏中医科技创新的突破。
从理论到临床,中心由此创建了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药综合干预方案,制定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诊疗方案。该方案在华东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区域诊疗中心推广应用,年获益人群30余万。
打造“社区样板”
把中医药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张阿姨,您这血压最近控制得不错,不过盐还是要再少放点儿,每天坚持走走路,对血压有好处。”在丹阳市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省中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执行主任刘鸣正为居民进行血压随访。这样的基层服务,团队已坚持了9年。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人群约2.45亿,但基层高血压检出率、治疗率、控制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衰,这是方祝元在很多次采访中都提到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上医治未病”的延伸,也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观高度契合:高血压的管理不仅仅要盯着血压计上的数字,更要着眼于患者全身的状态和未来的健康走向。“其中,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中医的优势要在基层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把中医药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才能真正筑牢健康防线。”方祝元教授的这句话,成为团队扎根基层的初心。
2017年,在方祝元教授的统筹规划下,刘鸣带领研究团队走进丹阳市车站社区,开启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起国内首个包含中西医综合心血管表型的高血压前瞻性研究队列——不仅记录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等传统指标,还加入中医体质辨识、四诊信息、中医目诊等中医特色评估内容,全面追踪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团队还建立起包含5万份生物样本的规范样本库和综合血压表型数据库,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数据”。
9年间,团队成员每年花约一月时间深入社区,为居民免费测血压、做检查、开药方,同时开展健康宣教。一开始,很多居民觉得“高血压没症状就不用治”,团队成员就挨家挨户讲危害、教方法,慢慢改变大家的观念。
如今,丹阳市车站社区的高血压防治成效显著:高血压治疗率从2017年的54.9%提高到68.8%,控制率从21.9%提升至39.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4%和23%。九年如一日的坚持,“接地气”的服务模式,让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学会用中医智慧守护自己的血压健康。
牢记“五字箴言”
高血压防控有“生活药方”
“淡、静、松、动、眠,这五个字,是防治高血压的‘生活药方’。” 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方祝元教授始终重视健康宣教,他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淡、静、松、动、眠”五字箴言,让老百姓用简单易行的方法管理血压。
“淡”是饮食清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我国人均能达到15—16克,是建议值的3倍。”方祝元教授举例,盐水鸭、咸鸭蛋、酱油、咸菜等“隐形盐”最易被忽视,有的患者一边吃降压药,一边吃咸鸭蛋,血压怎么也控制不好,就是没做好“淡”字。早期高血压患者甚至可通过控盐使血压恢复正常,达到无需用药的效果。
“静”是心情平静。“中医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长期急躁、焦虑,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引发高血压。”方祝元教授说,临床中很多高血压患者性格偏急,一点小事就上火,他建议这类人群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练太极和八段锦等方式平复情绪。
“松”是情绪放松,身体要放松。方祝元教授建议,可以尝试将呼吸放缓、放长,春天可多去户外踏青,听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放松心情。今年高血压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可以通过身体放松,减轻体重,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动”是科学运动,快走是最好的降压运动。只要长期坚持,可达到每天降低8—10mmHg血压的效果。男性以10分钟走1公里的速度,每天走3—5公里;女性以12—13分钟走1公里的速度,每天走3—5公里,微微出汗即可。
“眠”是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夜间和清晨血压升高,形成“血压高—睡不好—血压更高”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否患高血压,都应在晚上11点前休息,中医认为23点至次日1点是“阴中之阴”,熬夜最伤肾,也易导致血压波动。
如今,“五字箴言” 已通过社区讲座、科普文章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成为老百姓管理血压的“手边指南”,中医养生智慧正在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杨彦 章茂森
延伸阅读
这支“国家队”,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岐黄力量
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江苏省中医院,有一支高血压防控的“国家队”。实际上,这里的“光环”还有很多,中西医结合干预高血压临床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中心、高血压代谢研究中心、高血压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高血压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心和高血压慢病管理中心等6大中心,做到了当之无愧的国内顶尖水平。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奖牌,分量更是沉甸甸。今年9月26日,方祝元教授牵头组织专家制定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中的中医药方案再次更新并在国家会议中心发布,方祝元教授被聘为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
“光环”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支撑。研究所以全国名中医唐蜀华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方祝元教授担任所长,团队成员59人,构建起“梯次清晰、国内领先”的人才队伍,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20项奖励。
这里不仅是高血压防治的“科研高地”,也是中医药创新转化的“摇篮”。创新院企合作新模式,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通过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引领作用,不断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研究成果。研发专科特色院内制剂15种,通过设立肖伟院士工作站,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并成功转化2种院内制剂(潜阳育阴颗粒和银杏通脉丸),其中潜阳育阴颗粒更是成为首个针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创新中药转化项目,银杏通脉丸是针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创新中药转化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药”正从这里走出,为中医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方祝元教授表示,未来中心还将继续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研发更多的创新药、良心药、放心药,为人民健康作出更大的中医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