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养
十月初的北京,秋意渐浓,10月8日我们刚刚迎来了寒露节气,不少朋友会感到膝关节酸胀、屈伸不利,旧伤旧疾也容易在此时冒头。这正与世界关节炎日(10月12日)的设立初衷不谋而合——唤起大众对关节健康的重视。
为何膝关节如此怕风畏寒?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膝为筋之府”,需要气血的温煦和濡养才能活动自如。现代医学也认为,寒冷刺激可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关节滑液分泌减少,这会加剧关节软骨的磨损,并使得炎症因子更容易积聚,从而诱发疼痛和僵硬。
那么,在这个秋凉渐深的时节,我们应如何顺应自然,科学地养护膝关节,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呢?核心原则在于“避寒保暖”与“适度锻炼”相结合。
衣着的调整是第一步。应及时增添衣物,不要再穿短裤、短裙让膝关节暴露在寒风中。有关节不适史或中老年朋友,可以考虑佩戴保暖型护膝,不仅能局部保暖,还能提供一定的支撑,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夜晚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泡至身体微微发热,此举对膝关节大有裨益。
饮食方面,应遵循秋季“养阴防燥”的原则,同时可适当加入温经散寒、补益肝肾的食物。平日可适当食用核桃、枸杞、黑豆、牛羊肉等食物。煲汤时,可适量加入几片生姜、几段葱白。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瓜果、冷饮或寒凉性的海鲜。
在起居和运动上,需掌握“动静结合”的智慧。应避免久坐久站,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的选择上,应以和缓、不负重的活动为佳,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特别推荐“仰卧抬腿”这个动作:平躺在床上,一侧腿伸直缓慢向上抬高30~45度,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能有效锻炼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
需要强调的是,应避免或减少需要膝关节大幅度屈伸和负重的活动,这些活动会显著增加膝关节的压力,加速软骨磨损。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热身,使关节“热”起来,分泌足够的滑液,再开始正式锻炼。
如果已经出现明显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或活动时有摩擦音,这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的信号,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要盲目进行剧烈运动或随意服用止痛药物。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骨伤科或风湿科就诊,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我们临床上常采用口服及外用中药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配合针灸、手法松解、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对于严重的关节畸形或软骨损伤,也可能需要关节镜清理或置换手术等现代医学手段介入。
值此世界关节炎日来临之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关注天气变化一样,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膝关节的养护,并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细节。让我们从寒露节气开始,学会与自然节律同步,用科学的知识和细致的呵护,为自己和家人的关节健康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步履从容地漫步于这迷人的深秋之中。
医生介绍
吴俊德,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足踝外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亚太足踝外科医师协会中国区委员等足踝外科领域多个重要学会委员。主持完成省部级等多项课题,作为核心成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编《足踝外科学第2版》、《康复医学指南》、《乡村医生实用手册》、《小儿骨科手术学》、《八法疗疾——正骨疗法临床图解》等专著,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30余篇。
研究方向与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专注于应用西医关节镜及中医小针刀等微创技术治疗膝、踝、腕关节运动损伤及足踝外科常见病(如踝关节痛、跟痛症、前足痛)。重视发挥中医方药、传统正骨手法等优势,进行整体辨治。
出诊时间:
每周一、周四上午,周六下午手足外科普通门诊
每周三上午手足外科专家门诊
每周六上午足踝运动损伤专病专家门诊
撰稿:吴俊德
编辑:李溪澍
审核:闫 英
徐 佳
肖若然
于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