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中国癌症高发,是猪肉吃多了?专家提醒:猪的3个部位,尽量少吃

“不吃猪肉,哪来力气干活?”这是王大爷年轻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退休在家,他和老伴儿依旧顿顿离不了,尤其喜欢猪蹄、猪肠和五花肉炖粉条。可最近体检,他听说邻居家老刘查出肠癌,医生小声对他说:“老王,这年头啥都得注意,尤其是肉,可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吃!”

老王心里犯了嘀咕:难道真是因为猪肉吃多了,癌症才高发吗?其实,许多家庭还沉浸在“大口吃肉=有营养”的观念里,却忽略了背后的隐忧。 中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我们身边的饮食习惯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特别是猪肉,到底哪些部位是“高危区”?如果你每天端着大盘红烧肉,身体会发生哪些微妙变化?这个问题,绝非耸人听闻,或许,今天的这几个细节,能决定明天你的健康底线。

猪肉,是中国家庭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猪肉消费量达551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和B族维生素,曾被认为是“补身子”的首选。

但近年来,多项权威研究发现,高频肉食者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超标者,其癌症风险显著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更是在2015年把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将红肉列入2A类致癌物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红肉”包括猪、牛、羊等动物的肌肉,而猪肉正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红肉来源。有关癌症、特别是消化道肿瘤的发病与过量食用猪肉的关系,已引起众多医学专家的关注和热议。

其实,癌症高发与“吃猪肉”不是绝对因果,但长期多吃、尤其是某些高风险部位,的确会带来健康隐患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中国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涉及512,891名成年参与者,随访10年)显示,每天摄入红肉超过90克者,患结直肠癌风险比低摄入组高出18.5%。这是因为猪肉中的一些特定部位,脂肪和致癌物质含量尤其突出,长时间大量摄入,容易引发肠道、胰腺、肝脏等部位病变。

那么,猪的哪些部位最该“少吃”?专家根据多项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特别提醒以下三大高风险部位:

猪蹄;脂肪炸弹,容易诱发代谢紊乱

不少人以为吃猪蹄能美容补钙,但其实100克猪蹄脂肪含量高达18.8克,超过猪瘦肉2倍还多。清华大学一项队列研究显示,高脂肪膳食结构可使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约14%

而中国糖尿病协会数据也指出,长期摄入高油脂猪肉制品,使“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几率提高约22%”。过多饱和脂肪酸还容易导致血脂异常脂肪肝,成为癌症发生的温床。

猪肠;隐形毒库,潜藏致癌危机

猪肠作为内脏,容易积存代谢残留和有害细菌。在中国某市肿瘤医院完成的406例“重度加工肉制品消费者”队列分析中,有加工猪肠习惯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比未摄入组高27.3%

肠道在宰杀和清洗过程中极易污染,而且内壁“残留亚硝酸盐和胆固醇”含量较高,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肝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风险

猪皮与五花肉;高热量、高胆固醇危害不容小觑

五花肉和猪皮中脂肪含量高得惊人。一份100克五花肉,脂肪超过35克,胆固醇约70毫克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对亚洲高发区数据汇总后发现,长期摄取高胆固醇肉食者,心脏病发病率高出未摄入组约20%,胰腺和结直肠癌风险也显著增高。

此外,日常高温烟熏或油炸五花肉,能形成大量有害杂环胺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质,这些恰恰是公认的消化道癌症诱因。

饮食习惯不当导致癌症风险升高,绝非一朝一夕。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红肉摄入量应限制在50-75克,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提倡“红白搭配、少油少盐、避免过度加工”的原则,提醒大众应科学有度地享用猪肉。如何做出健康选择?做到以下几个要点十分关键:

优先选择新鲜瘦猪肉,慎选高脂肪、高胆固醇部位,减少烹调油和盐的用量。 避免或少吃猪蹄、猪肠、五花肉与猪皮,以及腌制、熏制等加工肉制品。 多用水煮、清蒸、炖煮等低温方式烹调,尽量不油炸,不烧烤,减少致癌物产生。

餐桌上红肉和鸡肉、鱼肉合理搭配,辅以豆制品、蔬菜、全谷物,膳食更均衡。 特别提醒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肠胃疾病患者,更要谨慎选择猪肉部位与摄入量。

猪肉不是“洪水猛兽”,合理适量摄入不仅不伤身,反而能提供优质蛋白。关键是要 避开高风险部位,拒绝过度加工和油腻,养成良好的烹饪与摄食习惯。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柳叶刀》中国“红肉与癌症风险”前瞻性队列研究

《哈佛公共卫生杂志》亚洲红肉消费健康影响综合分析

《肠癌流行病学与饮食关系研究进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中国癌症高发,是猪肉吃多了?专家提醒:猪的3个部位,尽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