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柳叶刀》研究发现:血管健康是抗衰老的终极密匙

人人都向往健康长寿,那些跨越百年岁月的长寿老人,身体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生命密码”?是天生的基因优势,还是后天的生活智慧?近年来,一项覆盖数十万人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百岁老人的共同健康特征——相较于同龄人,他们的血管更年轻、更健康。

科学佐证:百岁长寿,血管是关键

“人与血管同寿”,这句流传已久的养生俗语,如今得到了权威医学研究的有力支撑。2025年8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针对超27万瑞典居民的追踪研究,为“血管健康决定寿命”提供了硬核证据。

该研究选取了1920-1922年间出生的人群,从他们70岁开始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对比分析了百岁老人与非百岁老人的晚年健康差异。结果令人深思:百岁老人并非“不生病”,而是心血管系统的衰老速度更慢、疾病发作时间更晚。具体来看,他们一生中的疾病累积数量更少,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负担显著低于同龄人——70岁时,心血管疾病占非百岁老人总疾病负担的51.6%,而在百岁老人中这一比例仅为24.8%。

这意味着,心血管系统的“年轻态”是百岁老人的核心优势。养好血管,不仅能减少疾病困扰,更能为长寿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脉冲磁微循环治疗,为血管健康“加分”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改善血管健康不再只依赖传统方式。PMR脉冲磁微循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技术,为维护血管功能提供了新选择。

这项技术以极低频脉冲磁场控制技术结合细胞膜电位调控技术,通过改变血红细胞膜电位、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从根源上优化微循环,进而对血管产生多维度保护作用:

扩张微血管,打通“血液循环末梢”:脉冲磁场可精准作用于外周微血管(如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调节血管平滑肌舒张状态,增加微血管管腔容积、降低血流阻力。这就像为“堵塞的小路”拓宽通道,让血液顺畅流经组织间隙,解决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供血不足”问题。

维持血管壁弹性,延缓“血管老化”:血管壁弹性依赖平滑肌细胞功能和内皮完整性。脉冲磁治疗通过温和物理刺激,平衡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的平滑肌僵硬;同时,改善后的微循环能为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充足营养和氧气,保护内皮代谢功能,延缓血管硬化进程。

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血管“运输负担”:血液黏稠度过高会增加血流阻力,长期可能诱发血栓。脉冲磁场可减少红细胞“抱团”现象,降低血液黏稠度,让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更“轻盈”,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和压力。

优化物质交换,保护血管“内环境”:血管的核心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排出代谢废物(如乳酸、二氧化碳)。改善微循环后,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接触面积和交换效率显著提升,既能高效供氧,又能加速废物排出,避免废物堆积损伤血管内皮。

日常实践:4 种“心血管偏爱”的生活方式,人人可践行

科技是辅助,日常习惯才是养血管的“基石”。结合多项权威研究,以下4种生活方式被证实最利于心血管健康,普通人可轻松落地:

1. 最佳睡眠时间:晚上10:00-10:59入睡

睡眠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要贴合生物钟。2021年《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发表的一项覆盖10万余人的研究显示:晚上10:00-10:59入睡,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与这一时段相比,23:00-23:59入睡风险高12%,午夜后入睡风险高25%,而22:00前入睡风险也会高24%。规律在这一时段入睡,能让心血管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减少昼夜节律紊乱对血管的损伤。

2. 最佳运动方式:挥拍运动为首,走路也有效

运动无需“高强度”,选对类型更重要。2016年《英国体育医学杂志》的国际研究指出,在保护心血管的运动中,挥拍类运动(羽毛球、网球、壁球等)效果最佳,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56%,其次是游泳(降低41%)和有氧运动(降低36%)。

若没有运动基础,“走路”就是最简单的选择。2024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发现,无论每日久坐多久,每天走路超过2200步即可降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其中每天走约1万步时,风险降低幅度最大。

3. 最佳运动时间:偏下午时段11:00-17:00

运动时间也会影响健康收益。2023年《自然通讯》的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时段,偏下午时段11:00-17:00进行户外运动,能进一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此时段人体机能状态较好,且户外环境(如公园、林区)的新鲜空气还能兼顾心理健康,让“养血管”与“悦心情” 同步实现。

4. 最佳饮食方式:吃够6类关键食物,遵循11条饮食原则

“吃对”比“吃贵”更重要。2023年《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纳入近25万人)发现,水果、蔬菜、坚果、豆类、鱼类、全脂乳制品这6类食物,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核心食材”,吃够这6类,就能为心血管健康“加分”。

结合《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及临床建议,成年人可遵循以下11条饮食原则,最大化发挥饮食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谷薯类:主食粗细搭配,多吃杂豆、玉米、小米、燕麦、红薯、土豆等粗粮;

蔬果类: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鱼类:每周摄入量≥300克;

肉类:控制红肉摄入,每日40-75克为宜;

鸡蛋:每周3-6个即可,无需过度忌口;

大豆与坚果:每日摄入大豆25克、坚果5-10克;

奶制品:每日150-300克奶或奶制品;

饮茶:适量饮用,以绿茶为佳;

含糖饮料:尽量不喝或减少摄入;

控盐: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

控油:每日烹调用油<20克,多种植物油交替使用。

研究显示,即使只做到其中任意2条,也能预防5.1%的心血管疾病;若能长期坚持全套原则,血管健康收益将大幅提升。

百岁老人的长寿并非“偶然”,而是血管长期健康的“必然结果”。从科学研究揭示的“血管年轻=寿命延长”,到科技赋能的辅助治疗,再到日常可践行的睡眠、运动、饮食方式,养血管的方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其羡慕百岁老人的长寿,不如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血管——毕竟,对血管好一点,寿命就会长一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柳叶刀》研究发现:血管健康是抗衰老的终极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