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个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送餐的外卖员,怎么就得了艾滋病?”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一个37岁男人身上的事。
他不抽烟、不酗酒,没有纹身,生活看似单纯干净,连医院的医生都一度怀疑是不是化验出了错。直到他哽咽着说出那句:“当时疏忽了”,才让人猛然警醒——
艾滋病,离普通人并不远
。
我们以为它只是“高危人群”的专属,以为只要“洁身自好”便能高枕无忧,但现实给了沉重一击。
病毒不问身份、不挑职业、不会因“你看起来不像”就放过你。
这位外卖员,叫刘强(化名),37岁,河北人。来北京打拼6年,靠着一辆电动车和一副铁打的身子,每天送三四十单,月入10000多,家里两个孩子、老母亲,全靠他一人养活。
一次感冒发烧,他到医院输液,医生例行检查时发现他
白细胞偏低、淋巴细胞异常
,建议做进一步筛查。结果出来时,
整个诊室都安静了
——
他不敢相信,以为搞错了。可复查结果依然显示:确诊艾滋病。而他自述没有吸毒、没有输血、没有不洁性行为,这让所有人都疑惑不解。
直到医生细细追问,他才红着眼睛说:
“两年前搬家时,图省事找了个临时工,晚上喝了点酒,一时糊涂……”
原来,一次短暂的“疏忽”,成了一生的烙印。
这不是个例。临床上,
越来越多“非典型高危人群”感染HIV的案例正在出现
。
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太深,很多人仍停留在“只要不乱来就不会中招”的老观念上,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艾滋病毒,最怕的不是它强大,而是人们的轻敌。
这个病,潜伏期长,传播隐秘,但一旦爆发,治疗代价高昂,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它不是“死神的镰刀”,但绝对是“人生的沉重枷锁”。
而最让人痛心的是,很多感染者在发现那一刻,才终于明白:不是自己“做了多错的事”,而是这一生,
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病毒的可怕
。
艾滋病,到底是怎么感染的?
很多人以为,只有“高危性行为”才能感染。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但并不是唯一。
目前确认的传播路径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其中,性传播占比高达90%以上。尤其是
无保护的性行为、频繁更换伴侣、某些特殊性行为方式
,都极易导致病毒入侵。
血液传播则包括
共用注射器、非法采供血、使用未经消毒的穿刺器具
等。很多人做了文身、穿耳洞、修脚,却从未在意那些器具是否一次性或彻底消毒。
一次忽视,可能换来终身遗憾。
母婴传播如今已可通过药物干预大幅降低,但前提是
孕妇要在孕前或孕中及时筛查,接受规范治疗。
而像刘强这种情况,虽然只是一次“酒后失控”,但
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哪怕仅仅一次,也可能中招。
病毒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对你网开一面。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别人的事”,但在医生眼中,
这个病最大的传播点,不是“肮脏”,而是“无知”。
曾经有个大学老师,婚姻稳定、生活节制,却因一次无偿献血后感染。调查发现,当时的采血点消毒不规范,
几十人中招
。
也有一位中年妇女,在帮婆婆擦拭床褥时,不小心手指被褥疮划破,而婆婆正是隐瞒病情的感染者——仅此一次,病毒通过血液接触进入了她的身体。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你“做错了”,而是你“不懂得防”。
大多数感染者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
艾滋病的潜伏期可长达8~10年,甚至更久,这段时间里,携带者看起来和常人无异,能工作、能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病毒。
等到出现明显症状——
反复发烧、盗汗、淋巴肿大、皮肤感染
——往往已进入免疫功能衰竭阶段。
治疗的黄金时间早已错过,而病毒早已遍布全身。
即使目前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毒数量,但它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只能“压住不发作”。
一旦停止服药,病毒会迅速反弹,甚至出现耐药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
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多替拉韦等
,通常需联合用药,长期服用,副作用不少——
头晕、恶心、肝肾损伤,甚至骨密度降低、代谢紊乱。
这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自律战”。
那我们普通人,究竟该如何预防?
第一,
定期做筛查
。不管你觉得自己多“干净”,都建议每年体检时加做一次HIV筛查,尤其是有婚外性行为、输血史、文身史者。
早发现,早干预,是最有效的防线。
第二,
使用保护措施
。很现实地说,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男女,
安全套是目前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工具
,不该被忽视。
第三,
远离高风险操作
。包括不要共用针具、避免在不正规场所做穿刺类服务(如修脚、文身),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或注射操作。
第四,
提升认知,破除偏见
。艾滋病不是“道德审判”,而是一个医学问题。
污名化不会让病毒消失,只会让更多人不敢面对、不愿检测,最终酿成悲剧。
刘强的故事,令人唏嘘。他没有做恶事,却因一次疏忽,背上沉重负担。他不是特例,而是无数“普通人”中的一个缩影。
艾滋病,不会挑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它挑上我们。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不能重来。防艾,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
愿意正视它、了解它、防住它
。
让我们记住这个教训,不为恐惧,而为清醒。
真正的安全,不是“我应该没事”,而是“我知道怎么做”。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陈方,马宝学.艾滋病相关知识普及现状与策略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20,(36):47-50.
王莉,赵明.艾滋病防治的心理因素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2018,(34):62-65.
声明
:
"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