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吃饭七分饱”被很多人当成健康的“金标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把这句话当成信条,生怕多吃两口就“伤身”。
不过,医生却提醒,其实对于五十岁以后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合适。年龄越大,身体代谢、吸收能力下降,饮食方式反而要更灵活,不能一味追求少吃。
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都在提醒中老年人:吃得太少,也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问题。与其机械地坚持“七分饱”,倒不如从吃饭的方式、时间、内容等方面,去调整更适合身体的饮食习惯。
首先得明白一点,五十岁之后,人体的营养吸收能力在下降。年轻时消化系统强大,吃多吃少问题不大,但到了中年以后,胃酸分泌减少,肠道蠕动变慢。
医学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胃酸分泌量比年轻人少了近30%,这意味着同样的食物,营养吸收率变低。如果再坚持“七分饱”,摄入本就不多的营养更难被吸收。
医生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看似吃得少,却容易出现肌肉减少、体力下降、免疫力变差的问题。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修复能力减弱,肌肉流失得更快。
这种情况下,吃饭要注重“够营养”,而不是“吃少”。医学研究提到,五十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1.0-1.2克。
换句话说,一个60公斤的男性每天至少要摄入60克蛋白质。而在现实中,大部分人远远不够。早餐只吃稀饭、馒头,中午随便对付,晚上怕胖又吃少,这种“节制”反而让身体越来越虚。
医生建议,早餐最好有蛋类或奶制品,中午多吃瘦肉、豆腐、鱼类,这样才算真正的“适量”。
再者,吃饭的速度对五十岁后的身体健康也非常关键。很多人吃饭总是三两分钟解决,觉得快点吃没问题。但医生指出,吃得太快会让大脑还没来得及收到“饱”的信号,人就已经吃多了。
研究发现,大脑需要大约20分钟才能接收到胃部发出的饱腹感信号。吃太快不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还会让血糖短时间升高。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减弱,如果每顿饭都吃得急、吃得多,很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因此,医生建议五十岁后的人,吃饭尽量慢一些,每口都认真咀嚼15次以上。这样不仅能让消化系统负担减轻,还能防止暴饮暴食。
此外,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注意到——饮食结构的平衡比吃多少更重要。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总觉得蔬菜多吃点就好,肉要少吃。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误区。蔬菜固然健康,但它的营养密度低,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维生素含量有限。
五十岁以后,单靠蔬菜是撑不起身体需求的。医生提醒,适量的优质脂肪对身体有益,比如橄榄油、深海鱼、坚果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维持血管弹性,保护大脑功能。
数据显示,每天摄入25克坚果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几乎不吃坚果的人低20%以上。所以,这个年纪吃饭要多元化,不要怕吃油、怕吃肉,重点是选对食材、控制量。
另一方面,进餐时间也影响着身体状态。很多人退休后,作息变得不规律,吃饭时间随意,有时饿了才吃,有时边看电视边吃。
医生提醒,这样的饮食节奏容易打乱胰岛素分泌节律,对肝脏、胰腺造成负担。研究显示,规律吃饭的人,血糖稳定性更好,脂肪代谢也更正常。
因此,五十岁以后最好保持固定的三餐时间,早饭不晚于早上八点,晚饭不宜超过七点半。同时,晚餐不宜吃太油腻,也不要过早饿着肚子睡觉,否则容易导致低血糖或失眠。
另外,有些人认为少吃主食就能健康,尤其是听说碳水化合物“发胖”,就干脆几乎不吃米饭。殊不知,这种做法对中老年人伤害更大。
因为碳水化合物不仅是能量来源,还与脑部功能和血糖稳定密切相关。医生指出,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会让人注意力下降、情绪不稳,甚至更容易疲劳。
当然,主食要选对,精米精面少一点,换成粗粮、杂粮,比如燕麦、小米、糙米、红豆等,这样能延缓血糖上升,增加饱腹感。专家建议,每天主食总量保持在200克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用全谷物替代为佳。
再说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点,那就是水分摄入。五十岁以后,口渴感会变得迟钝,身体明明缺水,却感觉不到。医生解释,这是因为大脑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反应减弱。
结果就是,很多老年人一天喝水不到500毫升,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血液浓缩、代谢变慢,甚至增加血栓风险。
研究发现,保持每日1500到2000毫升的水摄入,可以显著降低肾结石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主动喝水,尤其是上午和下午各补几杯白开水,不建议用咖啡或饮料代替。
当然,医生也强调,饮食的改变要循序渐进。很多人听到“不能吃七分饱”就以为要暴饮暴食,这种理解是错的。重点是要吃得均衡、吃得科学、吃得规律。
例如每顿饭可以保持八九分饱的程度,但要保证蛋白质和蔬菜的搭配;如果一顿吃得少,可以适当加餐,比如喝一杯牛奶或吃点坚果。关键是不能让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够”的状态。
有一项国内老年营养研究提到,在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这群人的肌少症发生率高出近一倍。
这说明,老年人的“吃得少”并不等于健康。相反,合理吃、科学吃,才是真正延长寿命的关键。医生经常提到一句话:“老年人怕吃多,更怕吃少。”
因为吃多会增加代谢负担,但吃少则让身体没有能量修复自己。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人,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更需要通过稳定的饮食模式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总的来说,五十岁以后的饮食重心应该放在“吃得对”而不是“吃得少”。吃饭七分饱这句话不是错,但也不该被盲目遵从。身体的需求在变,饮食也要跟着变。
医生总结的经验很简单:营养要足、速度要慢、时间要稳、结构要全、水分要够。这几条看似平常,却关系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很多人等到身体出毛病才意识到问题,其实早些调整,很多风险都能避免。
在笔者看来,吃饭这件事,越简单越讲究。不是吃贵的、吃少的就健康,而是吃得刚刚好。过了五十岁,不要再被“七分饱”的说法限制,适当吃饱、吃得全面,反而让身体更有底气去对抗衰老。
饮食,是身体最诚实的语言,你怎么吃,它就怎么回应。总而言之,想健康长寿,就得重新学会好好吃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饭七分饱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双双.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