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露珠凝结成薄薄的白霜,当楼下糖炒栗子的香气裹着寒风飘来,当梧桐叶最后一次旋舞着坠入泥土...秋,已行至最的章节。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温柔的告别——寒意渐浓,万物收敛,而我们亦需以温润,将秋意缝进岁月的衣襟。
吃:厨房里的秋燥“克星”
说到吃,相信不少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进补,大家往往想到“鲍参翅肚”,吃多了就容易造成体内湿热之气不化。因此,进补要讲究科学,顺应时节。中医学认为“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宜清补、长夏淡补、秋需平补、冬合文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霜降,肺金当令,燥气太过,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润肺滋阴,益胃生津。可以适当食用梨、萝卜、蜂蜜、甘蔗、芝麻、藕、栗子、胡桃、枇杷、荸荠、白果、乳品等食物。霜降时节也是胃病的高发时节,温胃散寒是最有效的少方法,我们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尤其应健脾养胃,宜多吃养胃暖胃的食物,如猴头菇、山药、南瓜、红糖等。此时节也可以多吃一些温补不燥的食物,如黑豆、芝麻、核桃、黄芪、三七等。
“白月光组合”:银耳雪梨羹
雪梨切块放进养生壶,加几颗百合、适量老冰糖,煮成琥珀色的糖水。把泡发后的银耳撕成小朵,加红枣枸杞慢炖,胶质粘稠,软糯可口。
穿:寒从脚起,秋裤要早穿
霜降后早晚寒气加重,应注意及时增添衣物,尤其需保护肩颈、腰腹和膝关节,避免寒气侵入。“怕冷星人”可戴羊毛围巾护住脖子,特别是低头时能摸到的大椎穴,防感冒一绝。手足凉的还可以再鞋垫中塞艾草包,走起路来像踩着小火炉,也就更暖和了。
每个人的体感温度不同,不一定非要“春捂秋冻”把自己生生冻感冒。脚踝也别再露着了,裤腿空荡荡的阔腿裤,容易灌风,穿一条秋裤也是正正好。
动:每天5分钟,解决秋膘危机
此时节早凉夜寒,正是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高发的时期,故名“多事之秋”。此时养生除讲究避邪防病以外,还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在办公室,可以在工位上做一些拉伸运动,让肩颈更轻松,如颈椎拉伸:坐直后缓慢仰头看天花板,保持3-5秒,接着低头看脚尖,保持3-5秒,循环10次。在家就更方便了,不管是晨起空腹运动,还是晚饭后半小时运动,场地更自由,可以做的也更多,瑜伽、自由操、跳绳,都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家里有老人还要注意,秋练时要尽量躲避早雾,减少诱发呼吸道疾病的机会,外出锻炼最好选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
睡:睡眠燃脂法,“躺”出马甲线
寒冷的夜里,泡个热水脚再钻进温暖的被窝是多幸福的事!水温在40℃左右,加入花椒10g,泡个10分钟,脚底暖和了,入睡快一半。躺好后还可做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让全身都放松下来。
让我们以温润为墨,以节气为笺,在逐渐寒冷的日子里,写下对生命最温柔的注解——吃一碗热粥,穿一身暖衣,走一段慢路,待冬雪来时,自有满襟的暖意与馨香,抵御岁月的寒凉。
*本文科普为主,如有不适,请线下就诊;特殊疾病患者请遵医嘱。本文文内插图由AI生成,二次转载请确认版权或更换删除。
来源:绵阳顾连康复医院
主编:张勤
审核:刘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