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胆结石是胖人的专利
瘦子不用担心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深圳华侨医院普外科医生将带大家走出这一常见误区,科学认识胆结石的发病真相。
真相一
肥胖是重要因素,但瘦人同样会得
临床上常用“5F”特征来描述胆结石的高危人群:Fat(肥胖)、Female(女性)、Forty(40岁)、Fertile(多产)、Family(家族史)。但这只是典型画像,绝非绝对标准。
肥胖确实是胆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群同样可能患病。胆结石并非“胖人专属”,任何体质都需保持警惕。
真相二
这些因素,让瘦人也成为高危人群
01快速减肥、体重骤降
节食减肥、手术减重等导致体重快速下降时,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急剧升高,同时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反而更容易形成结石。
02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肝硬化等患者,常伴有胆汁成分改变或胆囊功能异常,即便不肥胖,胆结石风险也显著增加。
03饮食不规律
长期不吃早餐、饥一顿饱一顿,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浓度升高,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
04 激素影响
有胆结石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女性因雌激素影响,尤其在妊娠期或服用避孕药时,更易患病。
真相三
预防胆结石,关键在于生活习惯
• 规律三餐,早餐必吃
按时进食,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尤其是早餐不可省略。
• 避免极端减肥
如需减重,应循序渐进,避免体重在短期内大幅下降。
• 均衡饮食,控脂控糖
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与全谷物,保证每日饮水1.5–2升。
• 坚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散步、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增强胆囊收缩功能。
•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40岁以上女性、有家族史、糖尿病患者等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胆B超检查。
普外科医生提醒: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决定。不论胖瘦,都应重视胆囊健康。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定期体检,才是真正远离胆结石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