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虽然统治时间仅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段历史中,每一位皇帝都不曾懒散懈怠,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但他们在征服中原后迅速吸收了汉族的儒家文化,并且开始重视教育,这一举措值得赞赏。
清朝的皇帝们非常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几乎都请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担任他们的老师。例如,康熙帝就曾为儿子雍正请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张谦宜。这位老师的故事非常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经历。
张谦宜是山东胶州人,生于顺治八年。由于家庭贫困,他年轻时并未能受到太多教育资源,成年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私塾中任教。直到63岁那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他才考中了进士。而在那个年代,63岁考取进士,已经被认为是迟暮之年。康熙皇帝得知张谦宜年纪已大、成就也有限,原本并没有对他抱有太高的期待。康熙觉得张谦宜不过是个“老学究”,于是决定让他继续潜心学问,同时也命令他担任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老师,并且赠送了一块“山东学究”的匾额给他。
张谦宜为人非常正直,生性刻板,专心学问,完全不懂得如何在官场上讨好上级,更不擅长阿谀奉承。所以他在教导胤禛时,并没有刻意讨好这位皇子,而是严格要求他,认真传授知识。尽管如此,胤禛也只能默默接受,因为他知道,这位老师虽然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但确实用心良苦。
康熙帝看到张谦宜对胤禛如此用心,内心非常高兴。他也想到张谦宜家境贫困,便决定为他找些外财。历史上有记载,康熙在查办一起贪污案件时,曾暗示说,只有张谦宜出面求情,这位贪官才有可能被宽恕。康熙的意图显然是想借此让张谦宜得到一些资助。然而,张谦宜并不领情。当贪官家属拿着银票去请求张谦宜时,他直言道:“该杀。”这件事也反映了张谦宜为人耿直、严谨的性格。
康熙去世后,胤禛继位成为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回想起张谦宜当年对自己严格的教导,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意识到,正是老师的严苛要求才使自己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为了报答老师,雍正下令派人去山东邀请张谦宜进京面圣。然而,张谦宜得知自己曾经的学生当了皇帝,且还特意请自己入京时,误以为雍正是因自己当年对他过于严格而生气,准备追究自己。他因此心生恐惧,连夜吞金自尽,悲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张谦宜的一生,虽然未曾显赫一时,但他在教育胤禛、塑造雍正帝性格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尽管他严苛无情,却最终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