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扬州城气温骤降
养生当以“防寒润燥,滋阴温阳”为重点
此时节要做好养生保健
无论起居养生
还是运动调养都应谨慎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深秋养生攻略
深秋时节这样防
防寒凉——保暖防冻
深秋时节昼夜温差大,起居方面应格外注意保暖,尤其是易受寒的部位,如头部、颈部和足部。
添衣保暖
早晚及时增添衣物,外出佩戴围巾、帽子;
晚上用温水泡脚(可加生姜或艾草),促进血液循环。
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温暖,老年人及儿童避免早晚外出;
北方干燥地区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呼吸道湿润。
防秋燥——滋润身心
秋风带来的“燥”易导致鼻干、口干、咽干及皮肤干裂,中医称之为“秋燥”。
生活调整
早睡早起,出门适时佩戴口罩;
庭院、室内可养花洒水以调节空气湿度;
双手、面部勤擦甘油类护肤品。
(图源网络)
饮食建议
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
多吃萝卜、番茄、梨、柿子、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和粥羹。
防秋郁——调畅情志
秋季花木凋零,易引发忧郁、悲愁情绪,需主动培养乐观心态。
外出活动
秋游、登高赏景,有助于心旷神怡,舒缓情绪。
静养内心
练习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以理性眼光看待自然变化。
深秋时节这样吃
深秋时节,饮食既要保暖润燥,同时还要避免饮食生冷。此时的饮食调理应注重滋补、增强体质,不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同时帮助身体适应寒凉的气候变化。
深秋如何进补更科学?以下这些食物建议你多吃:
吃柿子:“柿柿”如意
深秋时节,成熟的柿子挂满树丫,如同一盏盏精致的小灯笼,此时的柿子皮薄、肉多、味美,轻咬一口,芳香清甜,而且“柿”与“事”谐音,也寓意事事如意、吉祥美满。
不仅味道好,柿子被誉为“果中圣品”,更是因为它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消炎镇痛、止咳平喘、促消化、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缓解慢性腹泻等功效。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柿饼更平和,适合大部分人食用。鲜柿子偏寒,比较适合热性体质、内热较重的人食用。此外,柿饼上的白霜是一味药,能化痰止咳、生津止渴,也能缓解咽喉和口舌的疼痛。

(图源网络)
吃柿子要注意这三点
柿子不宜和螃蟹一起吃:柿子和螃蟹都是性寒的食物,一起食用可能会导致腹痛、腹泻。
空腹不宜吃柿子:空腹吃柿子,容易形成胃结石,这点一定要注意。
这些人群不宜吃柿子:脾胃虚寒、痰湿内盛的人,以及外感风寒、肠胃消化不良的人,都不适合吃柿子。
吃板栗:养胃健脾
“八月梨枣九月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暮秋之味少不了的还有栗子的一抹香甜。板栗性温味甘,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熟吃栗子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此外,专家表示,吃板栗能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起到强筋健骨的作用。
吃羊肉:暖身健体
深秋时节天气寒冷,阳气由收转藏,适当以羊肉进补,既能补血温经,又可预防秋郁。《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羊肉,“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最滋润的吃法当属煲汤,经过数小时熬制成的羊肉汤汤汁色白似奶、水脂交融,羊肉紧而不柴、糯而不烂,一碗下肚,全身很快就温热和畅起来。
运动养生,温和为宜
深秋时节宜进行温和运动,根据天气与体质调整强度。
温和运动
选择快步走、太极拳、瑜伽等,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大汗淋漓。
登高远足
登山赏秋可锻炼身体、调节心情,但需准备保暖装备,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受寒。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