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对着电脑工作8小时,回到家还得刷手机处理消息,最近眼睛干得像蒙了层砂纸,看东西都模糊不清。”35岁的白领王女士说起自己的眼部不适,满是困扰。上周,她终于忍不住来到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上海普瑞眼科医院)就诊,经综合眼病付红义主任诊断,确诊为干眼。而王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

随着电子产品的深度普及和秋季气候干燥的双重影响,干眼已成为国民高发眼病。《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数据显示,我国干眼患病率达21.0%~52.4%,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扰,患者规模已超3.6亿人。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上海普瑞眼科医院)综合眼病付红义主任介绍:“秋季气温下降、湿度降低,泪液蒸发速度加快,加上空调使用频繁,干眼症状更容易加重,近期门诊量较夏季增长了30%。”
很多人像王女士一样,起初把眼干当成“小毛病”,直到症状严重才就医。付红义主任解释,干眼是泪液质或量异常导致的眼表疾病,并非“上火”或“疲劳”那么简单。根据最新诊疗共识,干眼主要分为泪液分泌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后者占比高达70%以上,常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若长期不干预,可能导致角膜损伤,严重影响视力。
在诊疗过程中,付红义主任发现不少患者存在认知误区。“最常见的就是自行购买眼药水缓解,”她举例,“很多网红眼药水含防腐剂,长期使用会破坏眼表微环境;还有人认为干眼是老年人专利,其实现在年轻人因长时间刷手机、戴隐形眼镜,患病率已接近中老年群体。”针对王女士的情况,付主任为她制定了个性化方案:通过睑板腺按摩疏通堵塞腺体,配合热敷和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一周后她的症状就明显缓解。
付红义主任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给出了实用的护眼建议:“看电子屏幕每20分钟,要远眺6米外物体20秒;有意识地多眨眼,保持每分钟15~20次;秋季室内可放置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60%;戴隐形眼镜者每天戴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定期更换镜片。”她强调,干眼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出现眼干、刺痛、异物感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上海普瑞眼科医院)在干眼诊疗方面有着深厚积淀,医院配备先进的干眼综合分析仪,能精准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等关键指标,为诊疗提供科学依据。值此干眼关爱月,医院以“精准诊疗”为核心,通过专家答疑、健康科普、专业检查、治疗体验等活动,帮助大众走出认知误区,精准揪出干眼背后的“真凶”,为患者制定科学、个性化的精准治疗与管理方案。
付主任呼吁,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科学应对干眼,才能焕亮秋季“睛”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