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大肠癌的“源头”已发现?咸菜没上榜,第1名大家或天天都在吃!

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配上冒着香味的腊肠,旁边还有一根色泽诱人的火腿肠,看起来真是让人食欲大开。

可你知道吗?这些在很多家庭里出镜率极高的美味,已经悄悄地被列为可能诱发大肠癌的“头号选手”。说出来也许会让人吓一跳,很多人天天都在吃的“加工肉制品”,竟然和大肠癌的发病风险息息相关。

很多人总觉得致癌这事离自己很远,觉得无非就是抽烟喝酒、吃泡菜咸鱼,实在不行多吃点青菜、戒口辣椒就行。但真相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尤其是关于大肠癌,它并不总是由大家想象中的“臭、辣、咸”这些因素导致,真正的“源头”很可能就藏在每个人餐桌上那根不起眼的香肠里。和咸菜比起来,加工肉制品的问题大得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加工肉制品已被明确列为一类致癌物。这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基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所谓一类致癌物,就是有确凿证据证明它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与烟草、石棉处于同一个致癌等级。

换句话说,它不是“可能”有害,而是“确定”有害。想想看,这一类致癌物里竟然包括了不少人从小吃到大的火腿肠、午餐肉、培根、香肠,这可不是开玩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疑惑,加工肉到底是怎么加工的?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加入大量亚硝酸盐、食盐、磷酸盐等防腐剂和调味料,同时还要经过腌制、熏烤、高温处理等复杂工艺。

亚硝酸盐在肠道内会和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目前公认的强致癌物,尤其对胃肠道粘膜影响很大。吃得越多,风险就越大。

一项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研究调查了超过30万人、追踪了20年,结果发现:每天食用加工肉制品超过50克,大肠癌风险就会增加18%。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两根香肠,坚持二十年,那患上大肠癌的几率就会比常人高出一大截。这可不是吓人,这是真实发生的数据。而且这是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得到的结果,不是拍脑袋编出来的结论。

除了亚硝胺,加工肉中的高盐和高脂也容易刺激肠道黏膜,长期以往会造成慢性炎症,为癌变埋下伏笔。有些研究还指出,这类食品含有的磷添加剂和乳化剂,也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造成微生态紊乱。

肠道菌群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屏障,一旦被打乱,炎症、代谢紊乱甚至肿瘤风险都可能接踵而至。更别说,高温油炸或烧烤过的加工肉制品,还容易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这类致癌物,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相比之下,咸菜反倒显得没那么“毒”。虽然它们也含有亚硝酸盐,但量往往比加工肉低得多,尤其是现代工艺改善之后,很多传统咸菜其实含盐量和亚硝酸盐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夸张。再加上吃咸菜的频率并不高,数量也有限,只要不过量,倒是没必要过于担忧。

加工肉为什么特别容易成为“餐桌杀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太容易获取了。很多上班族、学生族早饭来不及做,一根香肠夹在面包里,一顿就解决了;午餐懒得排队,一盒速食午餐肉饭就能凑合一顿;有的家庭孩子不爱吃菜,父母干脆就用火腿肠做汤或者加点香肠炒饭。方便是方便,可吃得太频繁,身体早晚会“找麻烦”。

而且很多人还有个误区,觉得加工肉是肉嘛,总比泡面、零食强吧。但真相是,加工肉和真正的新鲜肉之间的差距,比大家想象中大得多。新鲜肉富含优质蛋白、铁、锌等营养成分,加工肉不仅营养被破坏,还加了很多不该有的东西。长期吃这些食品,等于是慢性“投毒”。

有些人可能说,那不是还有“低脂”、“无添加”、“儿童专用”这类产品吗?听起来挺健康的,但别太轻信这些标签。市面上不少所谓“儿童火腿肠”,其实只是把辣椒味去掉了,里面的添加剂一点不少。有些甚至为了让口感更香嫩,反而添加了更多淀粉和磷酸盐,吃多了同样危险。

有研究还指出,儿童时期摄入过多加工肉制品,成年后患肠癌的风险也会升高。孩子的肠胃还在发育,长期摄入亚硝胺类物质,对健康的影响远远大于成年人。偏偏不少孩子特别喜欢吃这种“香香的”“软软的”“咸咸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很多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风险。

当然,也不能把锅全甩给加工肉。大肠癌的发病原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除了饮食结构不合理,久坐、肥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年龄增长、家族遗传等都会影响发病率。

但饮食无疑是影响最直接的一个因素。而加工肉制品之所以被放在首位,是因为它的“隐蔽性”和“广泛性”,吃的人太多太普遍了。

回过头来看,很多人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传统坏东西”上,比如咸菜、咸鱼、辣条,殊不知真正的“地雷”已经在平时的便当盒、早餐桌、夜宵档里潜伏很久了。

更糟的是,这类食物吃起来太“习惯”了,很少有人会认真看一眼包装上的成分表。就算看到“亚硝酸钠”,很多人也完全没概念,不觉得这是个大事。也有些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变得很焦虑,觉得自己吃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已经“中招”了。

其实不必太过恐慌,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只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果、高纤维食物,减少加工肉摄入,规律生活,早睡早起,多运动,还是可以大大降低患癌风险的。关键是得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再当“看不见”的事。

换句话说,香肠不是不能碰,偶尔吃一两口没问题,但别天天吃、顿顿吃,更不能当成主菜来吃。尤其是孩子、老人、肠胃本身不好的人,更要谨慎。家里如果实在要囤点速食肉制品,也尽量选那些成分简单、添加剂少的,别光看价格,更别只图口味。

吃东西这事,说到底还是个“量”和“频率”的问题。越是好吃的东西,往往越要控制住手。别让一时的嘴巴享受,成为未来身体的负担。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常食品,反倒最容易被忽略,真正危险的,往往不是桌上的“坏角色”,而是“熟悉到无感”的老朋友。

从数据看,全球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尤其是年轻人群中趋势更明显。很多二三十岁的人开始出现早期肠癌病例,医生们也越来越多地在年轻病人身上发现这类疾病。这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了,而是所有人都该注意的问题。

吃饭这件事每天都要做,很多时候确实图个方便。但当健康风险摆在眼前,是不是也值得重新思考一下:哪些食物是真正“安全的”?哪些习惯又是需要慢慢改变的?不必一下子全戒掉,但至少可以从减少开始,从每周一次改成每月一次,再慢慢替代,才不会觉得太痛苦。

谁都想吃得开心,但更重要的是吃得明白。如果知道每天一根香肠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那咬下那一口前,是不是就会多想一下?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性评估的问答[EB/OL].2022.

[3]王丽.红肉与加工肉制品的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3):230-235.

[4]李明,王静.亚硝酸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食品与健康,2023,42(6):45-49.

[5]赵辉,刘娟.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5,31(1):99-10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大肠癌的“源头”已发现?咸菜没上榜,第1名大家或天天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