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狐大医 | 杨金奎:积极减重能否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乃至“逆转”?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近日,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换届会议顺利召开,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教授任新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

据悉,本次会议由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共同主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大会正式聘任北京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魏羽彤女士担任“公益宣传大使”。换届会议结束后,新一届专委会召开了“2025年北京糖尿病健康教育论坛”。

杨金奎教授指出,糖尿病近20年来呈现“爆发性流行”态势。根据2023年“中国糖尿病地图”数据,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3.7%,较2005年几乎翻倍,患者总数超过1亿。杨金奎教授强调,在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肥胖已成为这场健康危机的主要推手”,当前亟需寻找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来应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当前的GLP-1类药物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它们都属于‘外部补充’疗法。” 杨金奎教授分析道,“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领域是刺激内源性肠促胰岛素分泌。” 人体肠道本身就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等肠促胰岛素激素,这些天然激素在血糖调节和体重控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能通过新的治疗策略,安全地促进机体自身分泌更多这类激素,将有望实现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血糖和体重管理。

这一思路代表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重要转变——从“替代治疗”转向“功能激活”。与单纯从外部注射药物相比,刺激内源性分泌可能带来更持久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突破现有减重效率瓶颈提供了全新可能。

更令人振奋的是,杨金奎教授分享了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另一重大突破:“通过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特别是DiRECT试验,我们已经证实2型糖尿病的长期缓解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所谓糖尿病缓解,即患者在停止降糖药物治疗至少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仍能维持在6.5%以下。这一标准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标志着糖尿病“逆转”从个例奇迹变成了可复制的科学路径。

杨金奎教授系统阐述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三项核心策略:

1. 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核心在于消除“脂肪毒性”

长期的代谢应激,特别是“脂肪毒性”(过量脂肪酸对β细胞的抑制),是导致其功能衰退的主因。通过减重、锻炼和饮食控制,可以显著减轻脂肪毒性,使疲惫的β细胞“重获新生”。研究证实,减重5%-10%就能极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 打破“肝脏-胰腺”恶性循环:

在2型糖尿病进程中,"肝脏-胰腺"恶性循环是核心驱动因素。长期热量过剩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胰腺异常堆积:脂肪肝引发胰岛素抵抗,迫使胰岛β细胞超负荷工作;而胰腺脂肪浸润又直接损害β细胞功能。两者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通过有效减重等手段,同步减轻这两个器官的脂肪沉积,可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从而打破这一循环,为疾病缓解创造关键条件。

3. 筑牢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石:

杨金奎教授特别强调,任何先进的治疗手段都需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合理的饮食结构(如低GI饮食)、规律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以及严格的体重管理,是实现糖尿病缓解最根本、最经济且最有效的途径。”

杨金奎教授最后总结道,糖尿病的治疗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正在从单纯的血糖控制,转向追求疾病的长期缓解;从依赖外部药物,到探索内在潜能的激活。这条路上,既有内源性肠促胰岛素调控这样的前沿突破,也有生活方式医学这样的经典智慧。”在糖尿病流行态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公众而言,最有力的武器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即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科学与自律的双重驱动下,遏制糖尿病流行态势,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可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狐大医 | 杨金奎:积极减重能否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乃至“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