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肝癌很会伪装,提醒:皮肤出现3种表现,可能是肝在呼救

王大妈今年58岁,一向身体健康,最爱早晨在小区和邻居们聊家常。最近她偶然发现胳膊上的皮肤莫名发黄,家人开玩笑说“是不是吃太多胡萝卜了”。没过多久,她总觉得身上有点痒,有时还不经意间摸到几处小红点。

最开始王大妈并没有在意,只想着皮肤干用点润肤霜就会好。但两个月后,公司体检时医生却面色凝重:“肝脏有些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一时间,厕所镜子里那张微微发黄、略带困倦的脸成了让王大妈心头隐隐作痛的谜。皮肤这些细微变化,居然是肝在向她“呼救”?

生活中,像王大妈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肝脏这个“沉默器官”,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不发警报。有意思的是,肝脏许多疾病反映,并非直接从腹部,而常常从“皮肤”悄然“露面”。

这三种皮肤异常表现,你会察觉吗?它们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肝脏问题,为什么容易“伪装”?专家这样解释

肝脏素有“人体化工厂”之称,主要负责解毒、代谢、合成等重要功能。由于肝本身没有“痛感神经”,即便受损或功能下降,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疼痛或不适反应。因此,诸如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常因症状隐匿而被称为“最会伪装的内脏杀手”。

研究显示,约有60%的早期肝癌患者在发病初期没有典型肝区疼痛,仅通过体检或皮肤相关症状被发现。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激素失衡或某些代谢产物增多,从而影响到皮肤表现。通过皮肤“信号”捕捉肝脏的异常,非常关键

皮肤“预警信号”,千万别忽视

很多人以为皮肤的问题只是护肤不到位或季节变化,但实际上,皮肤是肝脏健康的重要“晴雨表”。有研究显示,31.8%的肝病患者最早出现的是皮肤相关的症状。如果你身上出现以下这三种表现,一定要高度警惕:

皮肤发黄或巩膜发黄

黄疸,尤其是在眼白和皮肤上出现黄色调,往往是因为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长期无法正常代谢,可能指向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肝脏病变。哈佛医学院一项长达10年随访的流行病调查发现,超60%的肝癌首发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发黄。

皮肤瘙痒,无明显过敏源

肝损伤导致的胆盐沉积在皮肤,可刺激神经引起顽固性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用一般润肤霜无效的皮肤瘙痒,是一个高警示信号。《中国皮肤病学杂志》指出,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中,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达25.6%。

皮肤出现蜘蛛痣或红色小斑点

蜘蛛痣是“血管扩张”形成的小红点,中心红点如“蜘蛛身”,四周有细小放射状血丝。常见于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长期雌激素在体内积聚往往暗示肝功能障碍数据显示,肝癌患者早期发现蜘蛛痣的占比超过45%。

如果坚持忽视,这些危害悄然发生

一旦肝脏疾病进入中晚期,危害不可小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过41万例,其中超过70%在诊断时已为中晚期。如果皮肤异常持续,被忽视不管可能导致:

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严重病变大大增加,晚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15%,但早期发现、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能提升到60%以上。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出现反复感冒、疲乏无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出血、腹水、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肝性脑病、肝衰竭更是危及生命。

给肝减负,三招帮你科学呵护肝脏健康

皮肤频繁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肝病专科详细检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B超等。日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减轻肝脏负担:

规律作息,防控熬夜: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代谢和修复的“黄金时段”。保持充足睡眠,每天睡足7-8小时,可降低肝脏负担约28%

科学饮食,远离酒精与高油高糖:减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摄入,优选新鲜水果、低脂优质蛋白。每周饮酒不超过一次,长期过量饮酒肝癌风险提升3-5倍

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慢走、太极、游泳等每周累计运动4小时以上,有助于提升肝细胞再生能力。BMI控制在18.5-24.9区间,脂肪肝风险降低38.2%。

当然,心理调节也十分关键。长期焦虑、压力过大均可加重肝脏损伤。遇到皮肤异常变化,及时就医、规范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提高生存率的第一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年第31卷)》

《哈佛医学院肝脏健康科普手册》

《中国皮肤病学杂志(2022年18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肝癌很会伪装,提醒:皮肤出现3种表现,可能是肝在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