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性并非甲状腺病的“绝缘体”
首先,我们用权威数据打破“女性专属”的刻板印象。根据《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总体患病率为17.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9.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总体患病率为1.6%,男性患病率为0.7%;甲状腺结节的总体患病率更是高达20.43%,男性患病率约为16.67%。
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出,男性不仅会患甲状腺病,部分疾病的患病率还处于较高水平。以甲状腺结节为例,每6名男性中就可能有1人患病。之所以大众会形成“女性专属”的印象,是因为女性的甲状腺病总体患病率确实高于男性(如甲减女性患病率约为23.9%),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可以“高枕无忧”。
二、甲状腺病的发病机制与性别无关
要理解男性为何会患甲状腺病,首先需要了解甲状腺病的发病核心机制。甲状腺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环境因素(如辐射暴露、碘摄入异常)、精神压力等有关,这些因素均不具备“性别选择性”。
1. 遗传因素:无论是甲亢中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还是甲减中的桥本甲状腺炎,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病患者,男性后代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与女性后代的遗传风险机制一致。
2. 自身免疫异常:自身免疫紊乱是甲状腺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当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时,就会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虽然女性因性激素波动,自身免疫病的总体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但男性同样会出现自身免疫异常,进而诱发甲状腺病。
3. 环境与生活因素:辐射暴露(如头颈部放疗史)是甲状腺癌的明确危险因素,无论男女,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中,患病风险都会升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干扰甲状腺功能,引发甲亢或甲减;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同样会增加男女患甲状腺病的风险。
三、男性甲状腺病易被忽视,危害更大
相较于女性,男性甲状腺病更易被忽视,这也导致男性患者往往在疾病进展到较严重阶段时才被确诊,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效果更差。
一方面,男性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很多男性认为“甲状腺病是女性的事”,即使出现乏力、体重异常、情绪波动等甲状腺病典型症状,也会误以为是“工作太累”“压力太大”等原因,很少主动就医检查。另一方面,部分男性甲状腺病的症状表现较为隐匿,如甲减导致的乏力、嗜睡,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年危机”的正常表现;甲状腺结节早期无明显症状,男性更难主动发现。
以甲状腺癌为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女性,但死亡率却高于女性。临床数据显示,男性甲状腺癌患者确诊时,肿瘤分期较晚的比例更高,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也更高。这一差异的核心原因就是男性患者的早期筛查和就诊意识不足。
四、男女通用的甲状腺健康守护指南
破除认知误区后,科学预防和及时干预才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关键。以下指南男女通用,建议所有人认真践行:
1.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建议2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甲状腺病家族史、头颈部放疗史、碘摄入异常史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如TSH、FT3、FT4)和甲状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男性,即使无高危因素,也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全面筛查。
2. 合理补碘,避免极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年人每日碘摄入量为120微克,可通过食用加碘盐、适量食用海带、紫菜等海产品来满足需求,避免长期大量食用高碘食物或完全不食用加碘盐。
3. 规避风险,健康生活:尽量避免头颈部辐射暴露,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需做好防护措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坚持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4.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旦出现乏力、体重异常(短期内明显增重或减重)、心慌、手抖、怕冷或怕热、情绪持续低落或烦躁、颈部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规范治疗,切勿因“性别认知误区”延误病情。

甲状腺病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疾病”,男性同样面临着甲状腺健康的威胁,甚至因认知误区和忽视,承担着更大的健康风险。守护甲状腺健康,需要打破“性别标签”的束缚,树立“人人有责”的健康理念。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重视甲状腺的定期筛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主动学习甲状腺健康知识。只有摒弃偏见、科学防护,才能早发现、早治疗,让甲状腺这个人体“内分泌调节器”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为我们的全身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