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它不是“大雪纷飞”的小,而是“冬意加深”的小。
意思是:气温再降一阶,降水形态开始从雨变成雪,但雪量还不大。
古人说:“小雪气寒而将雪。”这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潜藏”的阶段。
天冷了,人也要学会“藏”。身体若能在小雪时节养好内里,就为整个冬季打下稳固根基。
小雪三忌忌硬扛寒冷,不增衣、不护体
这个时期,寒气最易入侵膝关节、颈椎、腰腹。
医学上,受寒会让血管收缩,局部血流下降,引发酸胀、僵硬等不适。
建议:
• 出门围巾、帽子、护腰“一个都不能少”。
• 睡觉时别让脚受凉,脚冷容易导致全身循环变差。
天气干冷,容易口干舌燥。
一旦动不动吃火锅、烤串、油炸,体内“虚火上升”,咳嗽、便秘、嗓子干都会找上门。
建议:
• 少吃辛辣、油炸、铁板烧。
• 火锅以清汤为主,多放蔬菜,少放辣料。
小雪节气之后,人体阳气收敛。
晚上熬得越晚,损耗越大,易出现心慌、乏力、抵抗力下降。
建议:
• 最佳入睡时间:22:00–23:00。
• 睡前泡脚10分钟,睡得更深、更稳。
小雪三宜宜温补,不盲补
小雪不是越补越好,而是“补而不腻,温而不燥”。
科学研究表明,适度温补可提升基础代谢,增强御寒力。
适合温补的食材:
山药、莲藕、羊肉、桂圆、黄芪、生姜
建议:
• 每周来一次清淡羊肉汤或山药鸡汤。
• 体热、易上火者更适合山药、莲藕做汤。
“冬天易上火”,其实多是“干燥惹的祸”。
润燥,就是让身体水分“留得住”。
润燥好食材:
梨、银耳、百合、芝麻、坚果(每日一小把即可)
建议:
• 每周喝两次银耳百合羹,滋阴润肺。
• 若咳嗽痰少,可炖雪梨水,清润柔和。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
小雪时节护阳,是所有养生的核心。
重点保护三处:
• 头部:冷风灌入易头痛。
• 腰腹:一受寒就容易腹泻、痛经。
• 脚部:脚冷则全身冷。
建议:
• 外出戴帽子。
• 腰腹贴艾灸贴或热水袋暖暖身。
• 睡前泡脚并按摩足心。
小雪吃好三样1. 温暖一碗汤:山药鸡汤或羊肉萝卜汤
小雪时刻,汤是最好的“慢补”。
温暖、易吸收,还能提升消化功能。
推荐理由:
• 山药健脾胃,让吸收能力变强。
• 羊肉补气血,提高御寒力。
• 萝卜化食健脾,避免“太补上火”。
气虚的人,冬天更怕冷、少力气。
黄芪补气、红枣养血,是经典配搭。
做法建议:
• 黄芪10克煮水,和小米、大米一起熬粥。
• 早上喝最佳,更利于提升一天的活力。
梨润肺止燥,橙子补维C、提升免疫力。
科学研究表明,冬季维C补充能促进免疫细胞活性。
建议:
• 每天一个梨,或一个橙子即可。
• 畏寒者宜将水果加热蒸一蒸,更好吸收。
生姜驱寒,红枣补血,适用于手脚冷、畏寒者。
建议:
• 姜片2–3片即可,别放太多。
• 体热者不适合多喝。
平时嗓子干、早上醒来有“火气”,很适合喝。
建议:
• 无需加太多糖,保持清润口感。
• 每周喝2–3次即可。
科学证实,牛奶中“色氨酸”能帮助身体合成褪黑素,改善睡眠。
建议:
• 睡前30分钟喝最合适。
• 乳糖不耐者可选温豆浆。

小雪做好三样1. 做好保暖运动:动中生阳
人越冷越要动。
散步、慢跑、太极,都是“生阳气”的好方式。
建议:
• 每天走6000步,分两次完成。
• 运动后及时更衣,避免受凉。
冬季白昼短、阳光少,容易心情低落。
轻微季节性情绪变化很常见。
缓解方式:
• 多晒太阳,提升体内血清素。
• 听轻音乐、读书、与朋友聊天。
好心情,就是最好的养生。
3. 做好每日取暖:暖屋、暖床、暖身
保持室温18–22℃最舒适。
温度太低,心血管压力增大;太高,则空气干燥。
建议:
• 加湿器保持湿度40%–60%。
• 被褥提前焐热,减少夜间着凉。
• 手脚冷的人,可以睡前泡脚加温灸。

结语
小雪之后,寒冬真正到来。
这个时节,你给身体的每一分照顾,都会在冬季回馈给你力量。
吃好、喝好、睡好;
护阳、润燥、保暖。
愿你在这个小雪时节:
不惧寒、不生病、心安稳、气血足。
稳稳、暖暖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