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 韩振蕴
简介: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各类疾病,如失眠、头痛、眩晕、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及中风、痴呆、帕金森、运动神经元病等慢性疑难性病症。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身体有各种说不清的不适,辗转于各大医院,做遍了检查,却只得到一句“没发现器质性病变”?当所有人都说你“没病”时,那种无力与孤独,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最近看到一本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名特别像我们在诊室经常对患者说的话。今天,我想分享一个诊室里的故事,也许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同样的挣扎。
蕴心医谈诊室故事
一位中层领导的求医之路
那天走进诊室的,是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层领导,41岁的男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便被一系列症状困扰:
- 身体上: 心慌、睡眠不踏实、凌晨早醒、莫名腹泻、腰酸、气短乏力。
- 精神上: 工作时健忘,注意力涣散,效率大不如前。
他坦言,那段时间单位年底检查多、会议多、材料多,自己早已疲惫不堪。
然而,当熬过最忙碌的阶段后,他的身体却一直没能恢复过来。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去过当地以及北京的多家医院,先后看过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骨科,做过全面的检查,均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他也对症服用过不少中药和西药,但症状就是不见好转。
身体持续的不适令他非常痛苦,他觉得自己大概率是得了某种重病,甚至专程挂了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专家号,怀疑自己得了少见病、罕见病。
或许是因为看过太多医生,他非常平静且熟练地向我们描述着过去的就诊经历和身体感受,话语中满是无奈与无助。整个过程,我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地边听边记录。
他说,曾经有医生建议他进行抗焦虑抑郁治疗,但是他拒绝了。之所以今天能鼓起勇气来到这里,是源于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同学。在听完他的经历后,同学强烈推荐他来我们门诊看一看。
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了。
“医生,我太丢人了”
经过全面评估,我们考虑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
当他听到这个诊断时,他说自己内心“既紧张,又释然”,是一种很矛盾的感受。
不瞒您说,我也在网上偷偷测过,感觉自己就像。但我总觉得不可能,我一个大男人,家庭幸福,事业还行,性格也开朗,怎么会得这种病?这不都是新闻里明星得的病吗?跟“自杀”挂钩,太可怕了,太丢人了!
这是他的“紧张”。
但现在,折腾了快一年,总算有个说法了,心里反而踏实了。原来我的这些难受,不是装的,也不是我想象出来的。
这是他的“释然”。
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长期背负巨大压力和困惑的身影背后,那段被掩藏的故事,终于找到了出口。
那天聊了很久,从疾病的生理基础,到治疗的科学方法,再到社会对它的普遍误解。
临走时,他回头,非常认真地对我们说:韩医生,这次我听你们的,我好好治。我得自救!
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我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因为当一个人说出“自救”时,他就已经走在了康复的路上。
焦虑抑郁,真的不丢人
在临床上,像他这样的患者不计其数。许多人默默忍受数年,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份沉重的“病耻感”。
所以,我们想在这里告诉每一个人:
1. 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一种生理疾病
请记住,焦虑和抑郁,与感冒、高血压一样,都是身体某个系统(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它与你的意志力、性格是否坚强无关。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本身就是这个疾病症状的一部分。
2. 承认需要帮助,是最高级的勇敢
我们从不因骨折需要打石膏而羞耻,那为何要因为大脑“生病”了寻求帮助而感到丢人?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都曾公开分享过自己的抑郁经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
面对内心的风暴,选择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3. 你的感受,无比真实且重要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一切,请一定相信:
你的痛苦不是无病呻吟,
你的眼泪不是小题大做,
你的生命,值得被温柔以待和全力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