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而其影响在不同族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南亚裔人群,包括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后裔,是罹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高风险群体之一,且发病时间往往较早。然而,在美国的临床实践中,这一人群常常接受标准的风险评估,而未考虑其特定的种族风险因素,导致误诊和治疗不足。
作为一名在纽约市执业的心脏病学家,我直接见证了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文化障碍如何共同导致南亚裔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无声流行。本文将重点介绍所有医疗提供者应了解的关键临床因素。
早发病与遗传因素
尽管南亚裔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常或略高,但他们比其他族群更容易患上冠状动脉疾病,且症状通常提前5到10年出现。即使在非肥胖人群中,胰岛素抵抗、升高的脂蛋白(a)和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在这一群体中的发生率也显著更高。
临床建议:采用积极的筛查策略。即使在没有常规高危因素的患者中,也应考虑钙化积分和高级脂质测试,特别是30岁以上的男性和35岁以上的女性。
饮食误区
素食在南亚裔人群中很流行,但并不总是对心脏健康有益。包括油炸食品、大量碳水化合物以及来自酥油或剩余食用油的反式脂肪在内的饮食习惯普遍存在。高血糖负荷加剧了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
临床建议:咨询对文化差异敏感的营养师。鼓励小的饮食替代,如用糙米代替白米,烘烤代替油炸,并注意控制份量。
“瘦胖”表型与中心性肥胖
南亚裔患者常常有正常的体重指数,但腰围和内脏脂肪较大,尤其是来自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男性。这些人群常常经历早发糖尿病和高血压,有时直到心脏病发作才被诊断。
临床建议:体重指数不足以评估风险。对于所有30岁以上的人群,使用腰臀比,并考虑筛查胰岛素抵抗。
他汀类药物和预防治疗的使用不足
南亚裔人群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受益,即使他们可能对他汀类药物更敏感。然而,由于文化抵制、无知和语言问题,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较差。
临床建议:使用翻译和视觉辅助工具提高健康素养。以同理心处理患者的“恐惧”。在这一人群中,共同决策模式比指令性治疗更有效。
法律和心理社会压力
许多移民,尤其是第一代南亚裔男性,面临持续的压力、不稳定的就业甚至法律纠纷,所有这些都通过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增加心血管风险。文化污名化使得寻求心理健康治疗的行为更为困难,进而加重了无声缺血和早期心肌梗死。
临床建议:检查压力和心理健康。与关注文化差异的初级保健医生或治疗师合作。当南亚裔男性表现出异常胸痛或心悸时,不要低估他们所承受的情感负担。
护理获取的文化障碍
在纽约市,我看到许多患者因宗教斋戒(如斋月期间)、语言障碍或移民焦虑而避免就医。由于文化上的谦逊或对自身健康选择缺乏控制,女性患者可能会推迟就诊。
临床建议:接触非常重要。
结论:临床医生需要理解南亚裔人群不在“正常”风险计算器的覆盖范围内。默认将他们视为高风险。低估的代价过于高昂。此外,我们必须超越统计数据,理解这一充满活力但脆弱的群体特有的障碍、文化和行为。为了缩小预防和护理的公平差距,心脏病学家、初级保健医生和护士从业者必须合作。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