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草
地黄
从家常药膳到中医圣品
走进地黄的奇妙世界
在中药房里,总能看到几种名为“地黄”的药材——有的乌黑油润,有的棕褐干硬,它们看似平常,却是中医临床和日常药膳中不可或缺的经典药材。无论是滋阴清热的“生地黄”,还是补血养颜的“熟地黄”,这味中药的背后,藏着许多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学问。
认识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新鲜时呈黄白色,故得“地黄”之名。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种常见形态:
1.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并除去杂质后便可入药用,用时切片或绞汁用。鲜地黄含质液较多,不便长期保存。
2.生地黄:即古人谓之“干地黄”,炮制需要用水稍泡,洗净泥沙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
3.熟地黄:干地黄经蒸制后名曰熟地黄。又根据不同炮制方法可分为酒熟地黄、蒸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姜酒制熟地黄、熟地黄炭等。
每种炮制方式都赋予了地黄不同的药用特性。生地黄性味甘寒,甘能润,寒能清热。熟地黄性味甘温,质地黑沉,能深入肾。生地黄和熟地黄一个是凉补,一个是温补。是故元素曰生地凉血,血热者须用。熟地微温,补血滋阴。
地黄的食疗魅力
地黄不仅能够入药,还具有食用价值,在北方常有用鲜地黄制作酱菜的食用方式。关于地黄食用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诗经·小雅》采芑中就出现了地黄的身影——“薄言采芑,于彼新田。”芑即是地黄的别称。
炎炎夏日,将生地黄洗净切丝,与绿豆、粳米一同熬煮成粥,清香爽口,不仅能清热解暑,还能生津止渴,是夏日养生的绝佳选择。熟地黄可搭配乌鸡、红枣、枸杞煲汤,汤汁浓郁醇厚,具有极佳的补血养颜、滋补肝肾功效。这些融入日常的用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让“地黄”成为药食同源的典型。
使用注意:辨证是关键
地黄虽好,却非万能。需注意:
1.生地黄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易导致腹泻。
2.熟地黄滋腻,消化不良者需搭配砂仁、陈皮等行气药。
3.辨证使用:如盲目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加重湿热体质者的症状。
从田间的一株草木到药罐中的乌黑药材,地黄跨越千年,至今仍在我们的药膳与药方中焕发生机。理解它的双面性——生地黄的“清”与熟地黄的“补”,不仅能帮助我们合理运用这味经典中药,更是走进中医智慧的一扇门。
撰稿:药学部
编辑、美编:党群工作部
从家常药膳到中医圣品:走进地黄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