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血糖不稳定时,总以为是“吃太多糖”“胰岛素出问题”,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肌肉量。
从中医角度看,“肌肉是气血的‘储备库’,也是血糖的‘消耗场’”,肌肉量不足的人,不仅容易乏力、抵抗力差,还会让血糖变得不稳定:要么餐后血糖飙升,要么空腹血糖偏低。
当然,肌肉减少不是突然发生的,身体会发出明显信号,只要及时发现并调理,就能帮肌肉“长回来”,让血糖重新稳定。
今天,邀请糖尿病专家杨小红主任先来聊聊5个肌肉减少的信号,出现2个以上就要注意了。
一、乏力明显,提不动重物
以前能轻松提5公斤的东西,现在提2公斤就觉得胳膊酸、没力气,甚至拧瓶盖都费劲。这是肌肉力量下降的典型表现,说明肌肉量在减少。
二、体重下降,但肚子变大
体重没刻意减却慢慢下降,但肚子越来越松垮(脂肪堆积),四肢却越来越细。这是“肌肉流失、脂肪替代”的信号,常见于中老年人。
三、走路变慢,容易摔跤
走路时脚步沉重、速度变慢,上下楼梯需要扶扶手,甚至偶尔会“打趔趄”。这是因为下肢肌肉量不足,支撑力下降,同时也说明气血没法顺畅输送到下肢。
四、皮肤松弛,弹性差
手臂、大腿的皮肤变得松弛,捏起来“很薄”,没有弹性。这是因为肌肉能支撑皮肤,肌肉少了,皮肤就会失去支撑,变得松弛。
五、血糖波动大
餐后血糖容易超过7.8mmol/L,或空腹血糖偏低(<3.9mmol/L),且没有明显的饮食诱因。这可能就是肌肉消耗血糖能力下降的直接表现。
接下来,杨小红主任教你3招改善肌肉减少,稳定血糖,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第一招:吃对食物,补脾虚、养肌肉
▶首选“健脾益气”的食材:山药(补脾养胃、固肾益精)、莲子(补脾止泻、益气养神)、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这三种食材被称为“健脾三宝”,可一起煮粥,每天早餐吃一碗。
▶搭配“补气血”的食材: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牛肉(补脾胃、益气血),每周吃2-3次牛肉红枣汤,增强气血生成。
▶避免“伤脾”的食物:少吃生冷、甜腻、油炸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脾的负担,影响气血生成,进一步导致肌肉流失。
2.第二招:练对运动,强肌肉、促代谢
肌肉需要“适度刺激”才能生长,中医推荐“温和且能发力的运动”,既能刺激肌肉,又不耗伤气血,适合各年龄段: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左手向上举,右手向下按,保持3秒后换右手,每次做8组。这个运动能拉伸脾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辅助脾运化,间接帮助肌肉生长。
▶靠墙静蹲:后背贴墙,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弯曲(不超过脚尖),保持1-2分钟,每天3-5组。这个运动能锻炼大腿肌肉(下肢肌肉量对血糖影响最大);
▶握力训练:用握力器(选自己能轻松握10次的力度),每次握10-15下,每天3组。这个运动能锻炼手臂肌肉,操作简单,随时随地可练;
运动原则:每周练5天,每天30分钟,以“肌肉轻微酸胀但不疼痛”为宜,避免过度运动耗伤气血。
3.第三招:按对穴位,调脾胃、养气血
足三里:是脾胃第一要穴,能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成,每天按揉2次,每次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三阴交:脾、肝、肾经交汇穴,能健脾养血、调和气血,每天按揉2次,每次3分钟;
脾俞穴:脾的“背俞穴”,能直接调理脾功能,每天让家人帮忙按揉2分钟,或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温度 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