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入秋后,糖尿病友需防四个并发症,专家给出预防策略!

一场秋雨一阵凉,随着北方地区尤其是我们兰州近期雨水增多,气温明显下降,真正进入了天高气爽的秋季。这种季节交替、气温波动大的时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需要格外警惕的“多事之秋”。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任淑红主任说,近来甘肃多雨气温下降,许多糖友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需要提醒广大糖友,要注意防范秋季高发的并发症,以便安稳度过这个季节,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预防措施。

一、 秋季糖尿病人最易得的并发症

气温下降会引发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和血管、神经功能的基础性病变,更容易在此时出现以下4个并发症:

1、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骤增

原因:寒冷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血液粘稠度在寒冷天气也可能增加。这些变化会极大地增加心脏负荷和脑血管压力。

危害:对于本身已有血管病变的糖友而言,这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秋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糖尿病患者是首要高危人群。

2、糖尿病足病(“老烂脚”)

原因:天凉后,人们开始穿上保暖的鞋袜,但足部汗液不易蒸发,容易造成潮湿,为真菌感染创造条件。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并发症,导致足部感觉迟钝、血液循环差。一旦足部出现轻微损伤(如鞋子磨脚、洗脚水过烫、修剪趾甲不当),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在潮湿和缺氧的环境下,小伤口极易发展成难以愈合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

3、呼吸道感染

原因:秋季天气干燥,温差大,是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相对低下,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功能会受抑制,抵抗力更差。

危害:一旦发生感染,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而高血糖环境又进一步助长感染,形成恶性循环,给血糖控制带来极大困难。

4、皮肤瘙痒与感染

原因:秋季空气干燥,皮肤油脂分泌减少,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搔抓后出现破损,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等。

二、 秋季并发症的预防之道

预防远胜于治疗。糖友们只要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有效降低秋季并发症的风险:

稳血糖:一切预防的基础

严格监测血糖,尤其是气温骤变时,要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或胰岛素剂量,确保血糖平稳达标。切不可自行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保温暖:重点保护“薄弱环节”

及时添衣:遵循“春捂秋冻”需谨慎,尤其是老年糖友和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糖友,早晚外出一定要添加衣物,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

慎用取暖设备:使用热水袋、电热毯取暖时,务必注意温度,避免因神经并发症导致感觉迟钝而引发烫伤。

护双足:每日必做的“功课”

每日检查:每天在光线充足处仔细检查双足、趾缝,看有无破损、水泡、红肿、鸡眼等。

温水洗脚:用37℃左右的温水洗脚,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趾缝。

保持滋润:洗脚后涂抹保湿霜,防止干裂,但避免涂在趾缝间。

选择合脚鞋袜:穿宽松、透气、柔软的棉袜和合脚、舒适的鞋子。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防感染:筑牢健康屏障

接种疫苗:强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这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手段。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多喝水:秋季干燥,即使不觉口渴,也要主动饮水,保证身体水分充足,降低血液粘稠度。

调饮食:顺应季节巧吃

坚持糖尿病饮食原则,可适当增加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但需注意计入每日总热量。避免秋季“贴秋膘”的陋习,控制油脂摄入。

适运动:持之以恒量力行

天气转凉,不应停止运动。可选择在气温较高的午后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注意保暖。如遇雨雪天气,可在室内活动。

任淑红主任最后提醒:季节交替是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除了做好以上日常防护,定期复查至关重要。请糖友们务必按时到院复查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心、足、眼等并发症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希望各位糖友都能重视秋季保健,科学管理,安然享受金秋的美好时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入秋后,糖尿病友需防四个并发症,专家给出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