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青年学者论坛丨上海十院张毅教授携SIMPLE研究登ESC 2025,探索高血压管理新路径

当地时间8月30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2025)年度会议的Abstract Sessions中,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张毅教授汇报了一项关于“通过远程医疗和血压自我监测(SIMPLE)管理高血压简化方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这项试验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联合远程医疗和血压自我监测的数字化管理方案,并开展了随机对照研究(RCT),旨在评估这种居家高血压管理模式,是否可以在高血压患者中实现有效推广,提升血压管理效率,减少患者频繁前往医院配药的负担。

本刊特对该研究展开报道,并特邀研究者张毅教授解读其临床意义,为高血压管理领域提供实践参考。

张毅 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将持续攀升。这意味着,传统以院内就诊为主的管理模式将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服务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诊疗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所谓的“提效增质”,推动高血压管理迈上新台阶。在高血压管理中,以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理念正得到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而随着物联网和居家配药服务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希望为“高血压患者居家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IIT),以多中心、随机分组、开放标签为设计的经典RCT研究,研究纳入1~2级、无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排除了患有冠心病、曾植入支架、脑梗、房颤、糖尿病等合并基础疾病的人群。入组后,每位患者都经过标准化的家庭血压测量培训。干预组患者被配发可自动上传数据的血压计,患者在居家状态下每日测量血压,设备自动将数据上传至研究平台。此外,干预组每两周接受一次互联网形式的“轻问诊”,由家庭医生或研究团队成员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其用药后不良反应及症状主诉。同时,研究平台会基于其上传的血压数据,结合设定的“交通灯式”调药模型(部分为已申请的AI专利),生成以单片复方制剂为基础的个体化未来两周用药方案,包括是否加药、减药或维持原治疗。药品随后通过与快递合作的药品配送体系,直接配送至患者家中。对照组同样配备血压计、可上传血压数据,但未接受干预组相关的数字化管理服务,仍按传统高血压管理模式,依据患者自身需求自行至至门诊配药。

在研究的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诊室血压随访及问卷调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6个月诊室随访的收缩压较基线变化情况。

图1. 研究设计示意图

研究结果

基线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四家医疗中心的403名患者,最终,干预组163名,对照组172名完成主要终点分析。干预组基线收缩压(SBP)为139.3±14.4 mmHg,对照组为136.7±14.6 mmHg,其余基线信息基本一致。

图2. 基线资料特征

结局指标:

图3. 研究结局指标

在6个月门诊随访时,干预组诊室SBP较基线平均下降9.6±1.5 mmHg,而对照组较基线下降6.6±1.7 mmHg(P=0.033);干预组诊室DBP较基线下降3.9±1.0 mmHg,对照组DBP较基线下降1.6±1.1 mmHg(P=0.015)。此外,SBP达标率分别为干预组73.3%,对照组67.5%(P=0.22)。

生活质量问卷方面,干预组患者在药物依从性(MARS),药物信念(BMQ),治疗期待(SETS),疾病认知(BIPQ),以及生活质量(EQ-5D)的量表评价中都显示出更优结果。

结论

本研究证实,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家庭血压监测(HBPM)、远程医疗和单片复方制剂(SPC)的高血压数字化管理方案在6个月的时间里显著改善了血压控制。

研究者解读

当前,大量医疗资源被用于稳定患者的反复就诊。实际上,这些患者前来复诊,医生往往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干预,只是简单询问用药情况,甚至在未准确测量血压的情况下开具处方。而许多门诊血压的测量也缺乏标准流程,例如患者刚到医院、未充分休息,或者没有使用带靠背的椅子,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这种模式既不经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疾病控制。

研究者希望通过试验验证这一数字化管理模式,是否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诊室配药”的血压管理方式。该模式融合了包括人工智能辅助调药、基于物联网的远程配药系统以及远程问诊等多项数字化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希望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为这一新型血压管理路径提供坚实的循证基础,进而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后续,我们将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目前也在与九安医疗合作探讨落地方案,包括将该研究模式纳入高血压服务包,初期或以自费形式提供,未来也希望能够进入医保范畴。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减少患者操作、优化后台服务”的原则,力求打造一套真正便捷、高效、可持续的居家高血压管理体系,推动高血压管理的模式转型。

专家简介

张毅 教授

  •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上海卫生系统杰出青年医师;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科研处处长,高血压中心/泛血管中心主任;

  • 同济大学泛血管研究所 所长;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青年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 委员;

  •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青年委员,高血压学组 副组长;

  • 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 执行委员;

  • 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 成员;

  • 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 《每日毅讯》专栏作者;

  • 上海市拳击协会理事;

  • 主持北上海社区心血管病人群研究,主持Simple、ALERT、STOP等临床研究;

  • 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 Aging 2024、BMJ: Digital Health & AI 2025、Sci Bull 2024、 Adv Sci 2020等杂志发表SCI论文90余篇;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青年学者论坛丨上海十院张毅教授携SIMPLE研究登ESC 2025,探索高血压管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