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胃息肉:别让 “无症状” 拖成大问题!拆解诱因、症状早治疗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隆起的良性病变,我国胃镜检查人群中胃息肉检出率约 10%-20%,其中约 1%-2% 的息肉可能发展为胃癌,尤其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需重点警惕。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70% 的胃息肉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胃镜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因忽视 “轻微胃部不适”,拖延至息肉增大或癌变前期才就诊,增加治疗难度。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守护胃部健康。

一、诱发胃息肉的 3 类核心因素

胃息肉的形成与黏膜长期刺激、感染及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以下三类因素需重点关注: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首要诱因。临床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息肉检出率是未感染者的 3 倍,这种细菌会像 “小钻头” 一样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身体修复黏膜时,细胞增殖若失控,就会形成增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 70% 以上)。我院消化内科统计,感染幽门螺杆菌超 2 年且未治疗者,息肉发生率达 25%,其中 15% 的增生性息肉可能逐渐增大,增加癌变风险。

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加速病变。长期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超 6 克)、频繁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会让胃黏膜长期处于 “高刺激” 状态,促进息肉形成;此外,长期吸烟(尼古丁损伤黏膜)、酗酒(酒精刺激胃黏膜充血水肿)、熬夜(打乱胃肠功能节律),会进一步降低胃黏膜修复能力,使息肉发生率提升 40%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的人群,因药物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息肉发生率也会显著升高。

慢性胃病与遗传因素埋下隐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长期反复炎症,易出现黏膜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胃息肉有一定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胃息肉或胃癌病史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5 倍;此外,胃泌素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罕见疾病,也会导致胃息肉高发,且这类息肉癌变率更高(超 30%)。

二、胃息肉的 4 个典型信号(附隐匿表现)

多数胃息肉早期无症状,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

  • 胃部隐痛与腹胀:息肉刺激胃黏膜或影响胃动力时,会出现上腹部间歇性隐痛,疼痛无规律,饭后或空腹时可能加重;同时伴随腹胀,吃少量食物就感觉 “胃里胀得慌”,易被误判为 “普通胃炎”;
  • 反酸与烧心:息肉若位于胃窦部或靠近贲门,可能影响胃酸分泌与排空,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尤其夜间平躺时症状更明显,需与胃食管反流病区分;
  • 食欲下降与体重减轻:长期胃部不适会导致食欲减退,进食量逐渐减少;若息肉影响营养吸收,或存在早期癌变倾向,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 个月内减重超 5 斤),需高度警惕;
  • 隐性出血信号:少数息肉表面破损会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需化验发现),若出血加重,可能出现黑便(柏油样、发亮),此时息肉多已增大或存在癌变风险,需紧急就医。

三、及时治疗:防癌变的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胃息肉治疗需 “分类型、早干预”,避免延误病情:

  • 小息肉(直径<0.5cm):若为无症状的增生性息肉,且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每 6-12 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息肉变化;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先杀菌治疗(四联疗法,疗程 10-14 天),多数小息肉在杀菌后可能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 中大型息肉(直径≥0.5cm):无论类型,均建议在胃镜下切除(微创手术),常用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切除的息肉需做病理检查,若为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高),术后需每 3-6 个月复查胃镜,预防复发。
  • 高危人群预防要点:40 岁以上、有胃病史或家族史者,建议每 2 年做一次胃镜筛查;日常保持低盐饮食,减少腌制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与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补充膳食纤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降低胃黏膜损伤风险。

若体检发现胃息肉,或出现上述胃部不适,别因 “无症状” 或 “息肉小” 忽视,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明确息肉类型与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胃息肉早发现、早切除,治愈率超 95%,可有效避免癌变风险,守护胃部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胃息肉:别让 “无症状” 拖成大问题!拆解诱因、症状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