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的文章来自曾奇峰老师的直播答疑,我们整理了其中的精华问答,文字整理为莉莉丝。在这份答疑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痛苦,但也蕴藏着成长的可能;每一个答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和亲人相处中,自己过于自恋
Q :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在和孩子、父母相处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恋”。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替她操心、甚至替她写,事后又很后悔;跟父母吵完架,我会突然害怕他们受伤,拼命补偿。我知道那是我内心某种控制或自恋,可当下真的很难停下来。我想问,这样的状态可以改变吗?
A:你描述的自恋,其实不是一种坏事。心理学里,自恋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能量,每个人都需要一点。
问题在于,你的自恋被困在了关系里。你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或者在父母面前弥补,来确认自己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
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你焦虑地盯着他,甚至忍不住代替他,其实那一刻你并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安抚你自己内心的焦虑。你潜意识里在说:“如果孩子做不好,那我是不是没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这让你只能用掌控来换取安全感。
这类现象在心理咨询里很常见,我们称之为投射性认同:你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承担。问题是,这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也让你自己筋疲力尽。
能不能改变?当然能。改变的起点,是先允许自己意识到: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延长线。母亲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完美,而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活得鲜活、有边界的人。你要练习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收回来,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你会发现,当你活得更自在时,孩子反而能更独立。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
Q:老师,我一直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渴望得到夸奖和肯定。有时候一句话没得到回应,我就会很受伤,甚至觉得是不是别人不在乎我了。我知道自己太依赖别人的评价,可是很难靠自己撑住。为什么我会这样?我能不能学会相信自己?
A:你说的这种状态,本质上是“自我价值感”没有稳固。换句话说,你的自我好像是一面镜子,它需要不断从别人眼里看到光,才能确认自己存在。
精神分析里有个概念叫“镜映”。一个婴儿最早是通过母亲的眼神、回应来确认“我是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种镜映不足,或者镜映是摇摆不定的,他长大后就会很依赖外界来确认自己。
所以,你现在的渴望,其实是那个小孩的渴望。你在关系里拼命索取关注和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有个洞,总想用别人的反应来填满。
怎么办?第一步,不是强迫自己“不要在意”,而是要先承认:是的,我确实在意。允许这种需求存在,但同时要开始练习——去承受那种“没被回应”的时刻。比如你说了一句话,对方没有及时回应,你要告诉自己:“这并不等于我不重要。”
第二步,要学会建立内在的镜映。比如记录每天自己做过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成就,哪怕只是完成了一件拖延的事,把这种认可逐渐内化。
慢慢地,当你能同时容纳“有人看见我”和“有人忽视我”这两种经验,你的自我才会稳固起来。
总是对女儿发火,事后又后悔,怎么办?
Q:老师,我有一个五六岁的女儿。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对她发火,尤其是在她不听话、拖拉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想成为那种总责骂孩子的母亲,可当下就是忍不住。发完火,我又特别愧疚,觉得自己没做好母亲。这种情绪反复出现,我该怎么办?
A:你和女儿的关系,其实正在触发你自己早年的创伤。孩子的不听话,之所以会让你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它勾起了你童年里被忽视、被控制、或者被要求的体验。
所以你会发现,愤怒来得很快很猛,几乎不经过大脑。那不是你成年人的反应,而是你内在小孩的反应。那个小孩曾经没有机会被理解,现在她跑出来,把情绪丢给了你的女儿。
这就是我们说的“代际传递”。很多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没处理完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并且,内疚感与自恋程度成正比——越自恋的人,越容易有强烈的内疚。有时你不是因为冲突后才感到内疚,而是你需要内疚,为了维系某种关系或模式,所以有意无意会让自己进入冲突,从而“获得”内疚感。这种因果可能是倒置的:你需要内疚,所以你会制造冲突来满足内疚。这在父母与子女的代际模式里尤其常见。
解决的关键,不是让自己“别生气”,而是去认识:愤怒并不是孩子带来的,而是你自己旧情绪的复现。你可以在事后做一个练习:当你又因为女儿生气时,停下来问自己——“这个愤怒最早是从哪里开始的?在我自己的童年里,有没有类似的时刻?”
当你开始看到愤怒背后的历史,它就会慢慢失去力量。那时,你才有可能真正用一个成年人的耐心,去对待女儿。
爱上咨询师,如何解决?
Q:老师,我好像爱上了我的咨询师。我既想告诉他,又怕一说出来把关系毁掉。我之前换过几位咨询师,这位是男性,比我小八岁。我总觉得“配不上他”,一想到这就想哭。这算真爱吗?我该怎么办?
A:在精神分析的场景里,你最大的义务就是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包括这种“爱上”的感觉。因为在咨询中,这些情感不是麻烦,而是治疗最重要的材料。
那它到底是真爱,还是所谓“移情之爱”?我必须很诚实地告诉你:我们无法也不需要给它一个唯一的答案。在精神分析里,爱上咨询师既可能是移情——你把童年和父母的关系投射到他身上,也可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像我在书里说过的:精神分析不是给你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帮助你看到你复杂的心。
你说“配不上”,这里面其实有强烈的自卑和自恋交织。你一方面觉得他很优秀,很像你心中理想的父母;另一方面,你又把自己贬低到一个位置,这样反而能维持一种特殊的关系。你哭,可能就是因为这份爱既带来了甜蜜,也触动了你的匮乏。
我还想提醒一点:咨询师是有边界的。如果你直接表白,他不会说“我也爱你”,更不会发展一段现实的恋情。他可能会说:“我需要跟督导讨论一下。”——这听起来冷淡,但正是专业性的体现。咨询师要做的不是进入一段现实爱情,而是帮助你理解你爱的本质。
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把这种感受告诉他,不要害怕破坏关系。说出来以后,你们才可能一起去探索:为什么你会爱上他?你心里的那份需求指向什么?这才是精神分析真正的价值。
总在关系中充当绿叶
Q:老师,我平时一个人时很独立,但一进入关系,我就会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心甘情愿做“绿叶”,衬托对方。我也想摆脱这种循环,可有时又觉得这样挺舒服的。这是怎么回事?
A:你这种情况,在精神分析里叫“融合性自恋”。就是说,你把自我的价值感转移到一个“我们”身上。只要对方好,你就觉得自己也好。你之所以能心甘情愿当绿叶,并不是因为你一无所有,而是因为你能把自恋放到这个“整体”里。
很多人以为做绿叶就是弱小,其实未必。能坦然做绿叶,可能正说明你内心有一定的力量。比如我自己常开玩笑说:“我不做天下第一,我愿意做天下第二。”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选择。
但我也听到你心里的另一面:你一方面享受做绿叶,另一方面又会想摆脱。说明你同时存在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渴望融合,另一股力量想要独立。它们在拉扯,所以你会一边舒服,一边不甘心。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立刻改变,而是让你的自我观察者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做绿叶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主动的选择,而不是潜意识裹挟。那就没问题。精神分析的目标,不是强迫你一定去争第一,而是帮你有自由去选择第一,或者选择第二。
所以啊,我会鼓励你继续去感受:当你愿意做绿叶的时候,你的爱、你的融合、你的依赖感,是怎样滋养你的;而当你渴望当主角的时候,你又能从这种冲突里学到什么。
友情中感觉不对等
Q:老师,我和朋友关系挺好,但我特别喜欢把生活的琐事、情绪都发给对方。有时候对方只是简单回几句,我就很生气,觉得不对等。这是不是自恋?我该怎么找到合适的平衡?
A:你先别急着给自己扣帽子。你喜欢分享,这是你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期待对方必须完全对等地回应?如果对方没有说“别发了”,那你继续发也没关系。关系本来就有不对称的一面。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你频繁分享可能有几种动力:
第一,它是连接。你通过发东西在维持关系,不一定需要对方强烈回应。就像我有个哲学老师,他天天给我发照片、心得,我不一定每次都回,但我们的关系依旧很好。
第二,它可能是动力外泄。什么意思呢?有的人心里有很大的能量和野心,但这能量太强,自己也害怕,就通过“说出来”来泄掉一部分。比如有人天天说“我要写小说”,结果说得多了,就真的写不下去。你分享生活,也可能是类似的——把能量丢出去,就不用面对内心真正要承担的责任。
所以,我不会简单地说“这就是自恋”。我会建议你先去分辨:你发的时候,你是为了维持关系,还是为了卸掉能量?如果是第一种,那很好,你享受这种连接就够了;如果是第二种,你可能需要思考:我真正害怕承担的是什么?
每天都觉得很无力,影响工作生活
Q:老师,我有时会突然觉得很无力,甚至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症状。虽然我在认知上能理解问题,但情绪还是压不住,影响工作。这种无力感是怎么来的?和自恋有关吗?能调整吗?
A:记住我的一句话:无力感,常常是对力量的防御。
什么意思呢?当你感到无力时,往往并不是你真的没有力量,而是你潜意识害怕自己太有力量。你担心自己一旦放开,会伤害别人,会失控,所以你用“无力”来压住这股能量。比如有人吵架时,本来想举刀,结果手一软,刀掉在地上——这不是巧合,而是潜意识的保护。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背后有几种机制——
投射:你把自己的力量投射给别人,于是觉得对方强大,自己空虚无力。
躯体化:你的冲突退到身体层面,于是变成乏力、心慌、肌肉没劲。
柔弱的表演:有时候,无力是一种策略,通过表现得脆弱,来维持关系或获得照顾。古诗里常说“柔弱胜刚强”,其实就点出这种无意识的逻辑。
我建议你不要只用认知来解释,而是用身体去体验。你现在坐直身体,深呼吸,说一句话时声音更有力,你就会发现——无力感在此刻开始松动。这说明力量从来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
所以,下一次你觉得无力时,先别急着把它当成缺陷,而是告诉自己:这是我在防御我的力量。我能命名它,我就能多一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