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的美好时刻,中国臭氧临床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原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教授、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与基础医学院臭氧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 —— 刘建钢,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切敬意,向全国各行各业的教师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感谢每一位老师以光为炬,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祝您们节日快乐,桃李芬芳!”
提及刘建钢教授,医疗界与科研领域的同仁总会将他与 “中国臭氧临床应用第一人” 的称号紧密相连。数十年来,刘建钢教授深耕臭氧生物医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一步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搭建起中国臭氧临床应用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他牵头开展的臭氧治疗疼痛、炎症性疾病、老年病、慢病、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等多项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主编的《臭氧临床应用学》等专著,成为行业内首部系统性指导教材,为无数医护人员打开了臭氧医学的大门。而在这些耀眼的科研成就背后,“教师” 这一身份,始终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
早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工作期间,刘建钢教授便承担起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的重任。彼时,臭氧医学在国内尚属新兴领域,教材匮乏、师资短缺,他便亲自编写讲义,从基础理论到实验操作,手把手带教每一位学生。他常说:“科研要扎根临床,教学要传递温度,只有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臭氧医学的价值,才能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如今已成为国内臭氧临床应用领域的骨干力量,有的在三甲医院牵头成立臭氧治疗中心,有的在科研院所继续深耕基础研究,将他的学术理念与育人精神代代相传。
此后,刘建钢教授加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牵头组建臭氧生物医学研究院,更是将 “科研与教学融合” 的理念推向新高度。他深知,医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人文素养。2000年,西藏派遣学生到山东医专学习放射技术,刘建钢教授共为西藏培养120余名放射科人才;在课堂上,他会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案例,将枯燥的医学理论讲得生动鲜活;在实验室里,他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刘老师常告诉我们,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做医生要守得住初心,而做教育,则要扛得起责任。” 他的学生回忆道,正是这份言传身教,让他们在求学路上始终保持着对医学与教育的敬畏之心。
如今,刘建钢教授仍坚守在教学与科研一线。他说:“每一位老师都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精神的摆渡人。我这一生,既见证了中国臭氧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也亲历了教育事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我不仅要向我的同行们致敬,更要感谢那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 —— 是他们的指引,让我有勇气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师者如灯,微以致远。刘建钢教授以科研为笔,书写着医学创新的篇章;以教育为犁,耕耘着人才培养的沃土。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他的问候不仅是一位老教授对教师群体的敬意,更是一位追光者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愿这份敬意与温暖,能传递给每一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的老师,也愿更多人能铭记师恩,传承师道,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未来。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