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如禅,敛藏为要;养生如悟,识己为先。”《黄帝内经》言 “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季的收敛之性,本就是依体质调护的天然契机。施宣赫老师说:“体质是自身的‘本相’,秋养是应时的‘顺应’,不违己身,不逆天时,便是养生的真意。”
一、气虚体质:借秋收气,固护元气根基
气虚者逢秋易现乏力、怕风,稍动便气短、说话提不起劲,这是秋凉之气易耗散体表正气所致。秋养核心在 “固气”,借秋季收敛之性培补后天、稳固根基。
1. 食疗:温和补气,不燥不烈
山药莲子粥:取山药、莲子(去芯)、大米,加水同煮成粥,晨起温食。山药健脾益气,莲子固涩养气,借脾胃运化之力将 “气” 根植体内;
黄芪水:取黄芪(切片),用开水冲泡代茶,每日 1 杯。黄芪补气不燥,贴合秋季敛藏之性,缓缓培补元气而不耗散津液。
2. 穴位与日常:敛气沉神,不耗不损
按揉足三里:每日睡前按揉外膝眼下 3 横指处的足三里穴,每次 3 分钟,力度轻缓如叩木鱼,助脾胃生气、气脉生发;
日常护气:忌疾行急走、过度劳累,晨起静坐 5-10 分钟,闭目调息,让气息随秋光慢慢沉定,减少正气耗散。
二、阴虚体质:以秋润燥,填补津液亏空
阴虚者逢秋易口干舌燥、咽喉发痒、失眠多梦,皮肤也发紧脱屑,恰似秋荷失露 —— 体内津液被燥气蒸腾耗损。秋养关键在 “润燥”,以温润之法填补亏空,不滋腻、不寒凉。
1. 食疗:润养脏腑,润物无声
银耳百合羹:取干银耳(泡发撕小块)、鲜百合、冰糖少许,加水慢炖 1 小时温食。银耳滋阴润肺,百合清心润燥,二者搭配不滋腻,最宜秋燥;
麦冬枸杞饮:取麦冬、枸杞,开水冲泡,晨起、午后各饮 1 杯。麦冬润喉生津,枸杞滋补肾阴,双管齐下护好体内 “津液水库”。
2. 穴位与日常:敛神滋阴,静谧养津
按揉三阴交:每日按揉内踝尖上 4 横指处的三阴交穴,指尖轻按如触晨露,每次 3 分钟,滋补肾阴以制燥邪;
日常润燥:少动肝火、忌熬夜,睡前熄灯静卧,听秋虫鸣或轻音乐,让心神随秋夜归于平和 —— 心神安则津液自敛,不易被燥气耗伤。
三、痰湿体质:乘秋疏浊,清利三焦湿滞
痰湿者秋日常头重如裹、腹胀发沉,大便黏滞不爽,像池沼遇秋凉 —— 湿浊本就黏腻,遇寒更难消散,阻滞三焦气机。秋养重点在 “疏浊”,借秋季肃降之气清利滞涩,断湿源、散湿邪。
1. 食疗:健脾祛湿,不给湿浊留余地
茯苓陈皮粥:取茯苓(磨粉或切小块)、陈皮、大米,加水同煮成粥。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从根源切断湿浊生成;
忌口避湿:少食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肥肉)、生冷黏腻(如冰饮、糯米制品),避免湿浊在体内 “堆积”。
2. 穴位与日常:行气散湿,借秋气疏泄
按揉丰隆穴:每日按揉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的丰隆穴,力度稍沉如拨云见日,每次 3 分钟,助痰浊消散;
日常疏湿:晨起慢走一刻钟,脚步轻缓如禅者行脚,双臂自然摆动,让气血在温和运动中流动 —— 气机畅则湿邪易散,契合秋季肃降疏泄之性。
“顺体质而养,如随秋声而息,自然得安。” 施宣赫老师结语,秋养从不是刻意为之的繁琐功课,不过是识得己身体质,顺应时节节律,让身心与秋气同频共振罢了。
【声明】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内容,仅作日常调理思路参考,不构成医疗诊断、治疗建议。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具体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方案,切勿盲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