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杨剑桥】今日秋分!“热转寒”的转折点,如何吃出健康?

作者:杨剑桥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中心副主任/中药药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委会标准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青年委员,《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等。

擅长:运用食疗学、营养学方法,调理各种偏颇体质状态和亚健康状态,例如:怕冷、倦怠、便秘、超重/肥胖、孕前调理、产后调理等。

门诊地点: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营养门诊726室。

今日推荐心语:

『秋分』

秋分者

阴阳相伴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

“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 4 个节气既分别位于四季的中段,秋分和春分时,昼长和夜长相等。秋分节气一般开始于每年的9月22~24日。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AI)

秋分 · 三候

一候 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雷雨天气一般开始于惊蛰,停止于春分。

二候 蛰虫坯户|淘瓦之泥曰坯,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字是细土之意,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 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开始干涸。

秋分 · 食养

秋分节气与春分节气一样,都是昼夜相等,处于阴阳相对平分的均衡状态,不同的是春分是由寒转热,而秋分是由热转寒的过渡期,此时,阴阳变化明显,如若人体不能顺应自然容易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引发某些疾病。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黄帝内经》

秋分食养需注意的是膳食搭配的平衡,以达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1)从营养供给上讲,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不挑食、不偏食,合理搭配食用,获得全面的营养。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2)从食物性味归经上讲,因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宜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

3)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生鲜瓜果最好烫一烫再吃。

4)“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例如老年人常阴气不足,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处于生发发育快速期的青少年、儿童,也不宜过分进补;痰湿体质的人应忌食油腻;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等。

秋分节气养生应遵循秋季养生原则,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此养收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同时结合节气特点进行疾病防治。

五之气,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湿相胜,寒气及体,风雨乃行。”——《内经·运气易览》

秋分节气之后,虽然南北温差仍然较大,但整体气温都开始迅速下降,气候相对干燥,身体容易受到的侵袭,引发痹症(风湿等病症),或者加重原有病情。此时,可以利用秋分阴阳平衡的特点,通过药物、针灸、食疗等疗法引导体内阳气由疏泄转为收敛、封藏,这样既可提高自身正气,又可阻止秋分后的寒凉之气侵袭人体,同时达到预防和治疗痹证的目的。风湿患者常见如,阴寒凝聚人群,可适当多食温阳散寒之品,如干姜、葱白、花椒、胡椒、洋葱;以阴虚为主的人群,则应以滋阴养血之品养阴和阳,如黄精、桑葚、枸杞、玉竹,使阴阳平衡。

推荐膳食:莲芡蒸海蟹

1.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海螃蟹100克,糯米60克,蚝油、生抽、黄酒等适量。

食药物质:芡实5克,莲子5克,生山楂1颗,荷叶(鲜)1张,鸡内金3克,火麻仁3克。

2. 制作方法

1)糯米淘洗后浸泡 4 小时,沥干水。

2)鸡内金、火麻仁、芡实、莲子洗净,和糯米一起拌匀,放入用白纱布垫底的木桶干蒸约 40分钟取出。

3)把蒸好的糯米饭放盆中,下蚝油、生抽、老抽、黄酒、葱油拌匀,装入摆好荷叶的笼屉备用。

4)将海螃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摆在调好味的糯米饭上,加上姜片,淋少许黄酒,上蒸箱大火蒸 15 分钟,取出撒上葱花即可。

3. 功效:滋补气血,健脾安神。

4. 适用人群:身体虚弱,脾虚便秘者。

5.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6. 膳食点评:秋季养生的重点便是“滋阴防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白露的“燥”是“温燥”,秋分的“燥”是凉燥,所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秋分食用莲芡蒸海蟹,螃蟹蛋白质含量高,秋分时节柔嫩味美,是最有滋补价值的时机。生山楂消食健胃,防止蟹肉造成的消化不良、脾胃不适。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莲子补益脾胃,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荷叶消暑利湿,健脾升阳。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秋分·食治

1. 痹证

痹症,西医称风湿病。发病主要由于素体正虚,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邪气痹阻于肌肉、关节、经络等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其局部的疼痛可以解释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主要表现为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麻木、酸楚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等。

痹症发病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时间节律密切相关,秋分这天处于阴阳相对平分的均衡状态,是由热转寒的过渡期,也是阴阳变化最明显的节气。此时若人体不能适应这种改变而导致阴阳失衡。秋分节气,其气主燥,配合对症治疗可有效抑制湿气,使症状得到缓解。故秋分是防治痹证的最佳节气。需要注意的是,夏至节气中我们提及的易发痹症为风湿热痹,而转寒的秋分易发的是风寒湿痹,主要是由于风湿夹寒留滞,闭阻经络气血导致,其病因不同,日常保健及治疗方式均有所不同。

部分风湿症候是因为营养不良引起,所以平时应注意合理膳食,保证机体所需的热量、优质蛋白及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忌食生冷、发物及煎炸食品,避免过多脂肪、糖、盐的摄入。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酮体,而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类食物,如炸鸡、奶酪、巧克力、腊肠、腊肠、甜食、糖果、蜂蜜等,炒菜、烧汤也宜少放油。并且还要避免吃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等高胆固醇食物。

推荐药膳:双桂粥

1.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粳米50克,红糖适量。

食药物质:肉桂3克,桂枝6克。

2. 制作方法及简述

1)肉桂、桂枝煎煮,去渣留汁。

2)加药汁熬粥,加红糖调味即可。每日早晚热服,3~5日一疗程。

3. 功效: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4. 食用方法: 一人份,可作为辅助治疗。

5. 适用人群: 风寒湿痹者。主要证候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利,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2.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为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症状以口眼干燥为多,现代中医常用燥痹一词作为中医病名并概括此类疾病。古代医家归之于燥证,其命名虽有燥证、内燥等诸多说法,但所指系同一类疾病。针对口干、目赤、鼻干等。

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中医学认为,肺、 肾二脏分别相应秋、冬二季,六淫邪气中,燥邪胜于秋,寒邪胜于冬,故认为秋多燥病,因此极易出现秋燥,阴液伤则致燥,体质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的情况,故易发干燥症状。

干燥综合征患者应均衡饮食,以蔬菜、水果、牛奶为主,忌食辛辣烟酒等燥烈之品,也应避免过食寒凉之物。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表现为口干、眼干。对于干燥综合征饮食应该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应该减少生冷的食物。而干燥综合征患者往往有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所以应该尽量低盐、低糖饮食,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高血压、高血糖等副作用。增加滋阴润燥食物,如丝瓜、冬瓜、西瓜、柑橘、小米、薏仁、山药、莲藕等。

推荐药膳:金水茶

1. 材料准备

食药物质:金银花5克、白菊花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五味子10克。

2. 制作方法

将上述材料加入沸水焖泡约20分钟,可反复冲泡至味淡,每日一剂,可作为辅助治疗。

3.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4. 适用人群: 适用于有口干、咽干、鼻干、眼干及皮肤干表现的患者。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杨剑桥】今日秋分!“热转寒”的转折点,如何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