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可能有这样的朋友
(或者你自己就是)
看着瘦瘦的
但身上的肉捏着软软糯糯
晃一晃还像水一样流动……
图源:网络
网友们戏称这样的身材叫“脂包骨”
骨头外包着的全是脂肪
有的人说“像软软的小蛋糕”
甚至羡慕不已
但事实上
“脂包骨”并不是健康的象征
它有很多隐患
甚至比肥胖的人更糟糕!
“脂包骨”身材的真面目
人体的基本结构中,肌肉附着于骨骼上,是人体活动的动力系统,而脂肪则包裹在肌肉表面和内脏间隙。
“脂包骨”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身材苗条、体重偏轻、肌肉量不足,但体脂率却偏高的人群。简单来说,就是本该在骨面占据大量空间的肌肉却几乎“缺席”,让骨骼和皮下脂肪来了个近距离接触。
正常成年人,健康的体脂率区间在总体重的18%~31% 左右(男性 18%~24%;女性 25%~31%)。
图源:丁香医生
一个瘦瘦的脂包骨,体脂率往往超过上限,肌肉量少得可怜。严重时甚至会变成医学上的“肌肉减少型肥胖”。
“脂包骨”身材的常见特征
◾ 四肢纤细但松垮,拍拍手臂肉肉像水一样晃荡,没有肌肉线条;
◾ 内脏周围容易堆积脂肪,整体苗条却有肚腩;
◾ 力气小,体力差,容易疲劳;
◾ 体检时肌肉量偏低、基础代谢率低,甚至还有脂肪肝和高脂血症。
很多人以为只要BMI在正常范围内,就代表身体没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体重轻、BMI正常,并不等同于健康。生活中有不少看起来瘦瘦的人,体检时却可能查出脂肪肝、高血脂等问题,同时还容易感到疲劳、精神不振——所以,光看BMI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
一个BMI为20的人,可能是健身达人,也可能是“脂包骨”。体脂率、肌肉量、基础代谢率才真正反映健康状况。一句话总结:你以为的“瘦”,可能只是脂肪藏得好,但肌肉却悄悄溜走了。
“脂包骨”身材正在疯狂拉警报
划重点!无论外形胖瘦,体脂率一旦过高,带来的代谢健康风险就是一箩筐。比如非常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异常,从而提高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图源:小红书网友
1
如果是靠节食瘦成脂包骨的人,很可能还存在隐性营养不良。
比如严格控制肉类摄入,很容易造成日常蛋白质和矿物质的缺乏,导致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合成与修复,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2
可能带来一系列骨质和关节伤害。
有不少自我感觉是脂包骨身材的网友分享,一磕碰就非常容易淤青,这不是错觉。
肌肉不足的人,对外力碰撞少了缓冲力,皮下的毛细血管更加容易破裂形成淤血。更糟糕的是,肌肉不足也意味着缺乏对关节和骨骼的支撑。就像汽车少了减震器,日常走路、下蹲、提东西这些小颠簸,都会让关节承受更大压力,更易出现劳损或慢性疼痛。
3
长期下去,膝盖、腰背等部位都可能提前报废。
祸不单行,肌肉少脂肪多,还会促进身体分泌炎症因子,影响骨骼代谢,进一步加重骨质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如何改善“脂包骨”
好消息是,“脂包骨”并不是不可逆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从“假瘦”蜕变为“真健康”。
1
增加力量训练:肌肉才是健康的底气
不一定非得进健身房举铁,可以从这两年流行的自重训练开始。俯卧撑、平板支撑、深蹲、箭步蹲、引体向上,这些动作都能在家完成,能有效刺激大肌群。初学者可以从简化版开始,比如跪姿俯卧撑,随着力量增加逐步过渡到完整动作。
每周建议保证2~3次力量训练,同时配合快走、慢跑或跳绳等有氧活动,在提高肌肉量的同时帮身体更好地利用脂肪。
2
合理膳食:吃得对,才能练得好
饮食一定要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肌肉的合成和修复都离不开它。建议优先通过鸡蛋、鱼类、瘦肉、豆制品、奶制品来补足。其他食物也要均衡,例如丰富的蔬菜、奶制品、豆制品等,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素,避免隐性营养不良。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一定要吃够,必要时遵医嘱考虑补剂。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动起来,别久坐
每小时起身活动:哪怕只是走动几分钟,也能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日常活动量:快走、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保证睡眠质量:肌肉修复与生长在睡眠中进行,睡不好,练也白练。
小贴士:别熬夜刷剧,你的肌肉在夜里等你修复它。
真正健康的瘦
是能跑能跳
能扛能提的那种
是“有肌有力”的瘦!
/健康科普/
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