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pixabay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容易被掩盖或混淆,导致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未能察觉,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最终引发更严重的健康后果。
近日,在以“心同守,爱共生”为主题的“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提醒,心脏瓣膜病的最大特点是心脏会出现杂音,常规体检若发现可疑杂音,建议做心脏超声,避免错失早发现机会。
此外,专家学者们还聚焦我国瓣膜疾病防治现状和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了讨论并共同探讨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可行路径。“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倡议”也于同日发布。
心脏瓣膜病陷“三低”困境
“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如果这类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成为我国突出的健康挑战。”张戈军教授援引数据指出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的防治现状和危机。
此外,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微创瓣膜中心主任黄焕雷教授指出,我国心脏瓣膜疾病存在低检出率、低干预率和低复诊率的现状,导致不少患者在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才被确诊,不仅错失了微创介入等创伤小、预后好的最佳治疗窗口,还因病情加重增加了手术风险与治疗成本,更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在全球心脏中心·中国瓣膜病患者分会负责人、瓣膜网创始人张庆看来,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很多患者和家属对瓣膜病的认知较为有限,加上疾病早期症状缺乏典型性,大量患者在初期被忽视或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干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另一方面,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管理、长期随访等也面临系统性、专业化的支持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的远期效果。
对此,黄焕雷教授表示:“这不仅需要临床医师精湛的技术和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更应建立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长期管理,真正守护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瓣膜病治疗趋于微创化和个体化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瓣膜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人工瓣膜材料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治疗方式日趋微创化和个体化,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全程化、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张戈军教授强调:“瓣膜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治疗需求预留空间。”
最新ESC/EACTS瓣膜病指南指出,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必须从患者长远生存质量出发,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决策中心。这意味着,在选择首枚瓣膜时,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兼顾治疗的短期效果与长期预后,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的治疗方案,真正保障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治疗获益。
“当前,在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审评审批和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管理理念正加速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切实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黄焕雷教授进一步指出,“不过,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众和患者认知,提升患者全程获益,仍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