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偶尔会感到头晕目眩、心悸、胸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有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健康的隐形杀手,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一、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就像我们家中的水管,使用时间长了会出现水垢堆积、管道堵塞的情况,人体的血管也一样,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血管壁会逐渐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
1. 冠心病: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2. 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头胀、颈项发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长期高血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3. 心律失常: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患者会有心悸、心跳异常感,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还可能伴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5. 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过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血管,导致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使血脂升高。缺乏运动,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导致肥胖,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血压、血脂、血糖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 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血管和神经病变,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过高,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3. 年龄与遗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弹性减弱,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的发病风险会相对较高。
4. 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代谢紊乱,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四、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高糖饮料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戒烟限酒,尽量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饮酒要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 控制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小结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就能够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守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综合内科
主管护师
蔡静
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毕业于泰山医学院护理专业,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各种疾病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