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乳腺癌与淋巴瘤共存,复杂治疗中曲折前行

2021年的秋天,49岁的阿椋走进了广州的一家医院。本来只是为了检查乳房的一个肿块,却没想到,这一步开启了她与两种癌症的漫长抗争。

PET-CT检查显示,她全身多处淋巴结异常肿大,连脾脏也出现了弥散性的异常代谢。医生怀疑,这不仅仅是乳腺癌,还可能同时存在淋巴瘤。随后的活检证实了猜测:滤泡性淋巴瘤。

面对“双重打击”,医生建议她先处理乳腺癌,再对淋巴瘤密切观察。于是,梁姐接受了乳腺手术,随后是八个疗程的化疗和放疗。与此同时,她也开始使用靶向药物来控制淋巴瘤。几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淋巴结有所缩小,这给她和家人带来了一线希望。

然而,转机并未持续太久。2023年春天,梁姐突然感到左腿红肿、疼痛,走路困难。检查发现,她的下肢静脉已经形成了血栓。更令人揪心的是,复查影像显示腹腔内的淋巴结比以前更大、更密集,淋巴瘤开始快速进展。

医生迅速为她调整了方案,尝试联合免疫与靶向药物。然而,新的PET-CT却再次传来坏消息:病灶范围扩大,淋巴瘤已经蔓延到肺、胃、胰腺、肾脏甚至骨骼。活检提示,她体内的滤泡性淋巴瘤已经转化为更具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梁姐的治疗方案一次次升级:化疗:奥妥珠单抗、来那度胺、Pola+G+ICE……她经历了各种组合,疗效却往往只维持短短数月。CAR-T疗法:曾一度带来部分缓解,但不久后病情再次反弹。放疗与新型抗体药物:局部放疗与单抗治疗带来短暂的改善,却仍无法阻止新病灶的出现。新药尝试:泽布替尼、来那度胺、维奈克拉、PI3K抑制剂、联合化疗……一次又一次,她像在攀爬一座没有尽头的山峰。

每一次治疗前,她都默默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要坚持住。”

阿椋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个治疗节点的堆叠,更是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典型缩影。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但它并不完全“温和”。每年大约有 2%~3% 的患者会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一旦转化,疾病往往进展迅速,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

常见的转化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70%),少部分会转化为 Burkitt 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淋巴瘤,甚至极罕见的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目前的研究显示,一些临床指标(如 LDH升高、贫血、ECOG体能评分>1、高FLIPI风险评分)是独立的转化危险因素。肿块较大、结外侵犯、出现B症状、组织学分级3A等情况,也与转化密切相关。遗传学特征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比如 BCL-2、BCL-6基因突变,MYC重排,以及Tp53缺失或突变,都可能增加转化风险。

从大样本研究数据看,转化后的滤泡性淋巴瘤(t-FL)患者预后明显比新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差:t-FL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54%,而新发DLBCL患者可达67%。对于原发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一旦发生转化,复发后的5年生存率甚至只有21%。

阿椋的治疗轨迹,正好印证了这些数字的残酷现实。她从一线靶向药物开始,到二线免疫联合,再到三线化疗、四线CAR-T、五线局部放疗与单抗、六七线多药联合,每一步都走得极其艰难。她的无数次“部分缓解”,像是夜空中的星火,却很快被阴云覆盖。

医学的探索还在继续,新的药物和治疗方式不断涌现。对像她这样的患者来说,每一个新方案,都是延续生命的希望。如今,阿椋依然在接受新的联合治疗。她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想多一点时间,陪你们多走一段路。”

参考文献

宗香萍,周进,陆雨桐,等.罕见滤泡细胞淋巴瘤转化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3(2023-01-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乳腺癌与淋巴瘤共存,复杂治疗中曲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