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之一, 是指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
糖尿病至今还无法完全治愈,有“不死的癌症”之称。随着病情的加重,一些患者常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
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显然这是根据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命名的。目前,中医学总结了许多治疗此病的方法。
★补肾降糖汤
[原料] 生地黄、黄芪、玉竹各20克,山茱萸、山药、菝葜、葛根各15克,菟丝子、蚕茧、牡丹皮、泽泻、茯苓、天花粉、麦冬、玄参、苍术各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补肾滋阴,生津润燥。
[适用] 2型糖尿病。
★气虚血瘀方
[原料] 人参(另煎)、丹参各30克,麦冬、五味子、玄参、玉竹、赤芍、延胡索各10克,生地黄2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补气滋阴,活血化瘀。
[适用]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且新鲜蔬果丰富但部分高糖食物上市,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管理,易出现血糖波动、并发症风险升高(如皮肤干燥瘙痒、呼吸道感染、心血管负担加重等)。以下从血糖监测、饮食调控、运动管理、并发症预防、生活习惯5 个核心维度,提供秋季防治糖尿病的具体方案:
一、强化血糖监测:掌握波动规律
秋季血糖易受气温、饮食(如南瓜、柿子等应季食物)、运动量变化影响,需增加监测频率,及时调整方案:
监测频率:
血糖稳定者:每周至少监测 3 次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
血糖波动大/刚调整用药者: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2~3 点血糖(排查夜间低血糖或 “苏木杰现象”)。
注意事项:
秋季晨起气温低,若空腹监测前有冷水洗手、外出活动,需待身体回暖(15~20 分钟)后再采血,避免寒冷刺激导致的暂时性血糖升高;
记录血糖时同步标注饮食(如是否吃了月饼、甜梨)、运动情况,便于医生分析波动原因。
二、科学饮食调控:控糖+防燥+补营养
秋季饮食需兼顾 “控糖目标”与 “防燥需求”,避免高糖、高油、过燥食物,同时补充水分和膳食纤维:
1.核心原则:低 GI、高纤维、控总量
主食选 “粗” 弃 “精”:用燕麦、藜麦、玉米、杂豆(如红豆、鹰嘴豆,需提前泡发)替代 1/3~1/2 精米白面,延缓血糖上升;避免粥品(尤其是大米粥、小米粥,煮得越久升糖越快,若喝需搭配鸡蛋、瘦肉,且只喝半碗)。
蔬果选 “对” 控量:
推荐低 GI 蔬果:黄瓜(GI=15)、菠菜(GI=15)、西兰花(GI=15)、苹果(GI=36)、梨(GI=36,去皮后 GI 略升,需控制在 100g / 次内)、柚子(GI=25,适合秋季防燥);
警惕高GI /高糖食物:南瓜(GI=75,少量吃可,过量升糖快)、柿子(含糖量高,且鞣酸易与药物结合,影响药效)、月饼(高糖高油,1 小块(约 50g)需减少 1/2 主食,并搭配大量蔬菜)。
蛋白质 “优质足量”:每天摄入鸡蛋 1 个、瘦肉(鸡胸肉、鱼肉、牛肉)50~75g、豆制品(豆腐、豆浆,无糖)200g,增强免疫力,避免秋季感染;烹饪以蒸、煮、炖为主,少油炸、红烧(糖和油用量需严格控制)。
2.秋季特需:防燥补水
秋季干燥易口渴,需保证每日饮水 1500~2000ml(约7~8 杯),优先选白开水、淡茶水(如菊花茶、麦冬茶,无糖),避免含糖饮料、浓咖啡(可能加重脱水);
若出现皮肤干燥,可适量吃富含 Omega-3 的食物(如深海鱼,每周2 次,每次 100g),或用无糖酸奶(含益生菌,兼顾肠道健康)替代部分零食。
三、合理运动管理:避寒 + 控强度 + 护关节
秋季气温下降,运动需避免“受凉” 和 “过度”,同时利用凉爽天气提升运动效果:
运动时间:选上午9~10 点、下午4~5 点(气温较高,避开晨起低温和夜间寒冷),每次运动30~40分钟,每周5 次;
运动类型:
首选 “温和有氧运动”: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以防血糖骤降);
搭配 “抗阻训练”:每周2 次,用弹力带、轻哑铃(1~2kg)练上肢,或靠墙静蹲练下肢(增强肌肉量,帮助稳定血糖,同时保护关节,预防秋季关节僵硬);
注意事项:
运动前热身10分钟(如活动手腕、脚踝、腰部),运动后拉伸 5分钟,避免突然受凉;
随身携带糖果、饼干(预防运动中低血糖),若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停止并补充糖分;
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厚导致出汗后受凉),选防滑运动鞋(秋季路面可能有露水,防摔倒)。
四、重点并发症预防:盯紧 “皮肤、呼吸道、心血管”
秋季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期,需针对性防护:
皮肤护理:
秋季皮肤油脂分泌减少,易干燥瘙痒,洗澡水温控制在37~40℃(避免过热破坏皮肤屏障),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完后涂温和的润肤露(无香精、无酒精,优先选医用润肤霜);
避免抓挠皮肤(易破损感染,糖尿病患者伤口难愈合),若出现红疹、溃疡,及时就医。
呼吸道防护:
秋季温差大,易感冒或诱发支气管炎,需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如外出带薄外套,避免 “秋冻” 过度);
少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如超市、菜市场),必要时戴口罩;每天开窗通风2 次,每次30 分钟,保持室内湿度(干燥时用加湿器,湿度50%~60%);
若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易导致血糖升高,需尽早控制)。
心血管保护:
秋季气温骤降会刺激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需每天监测血压(晨起静息10 分钟后测量),若血压≥140/90mmHg,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避免晨起空腹剧烈运动(易诱发心血管意外),饮食中减少盐摄入(每日<5g,避免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预防高血压。
五、调整生活习惯:防秋乏+保睡眠+稳情绪
秋季易出现 “秋乏”“情绪低落”,而睡眠不足、情绪波动会间接影响血糖,需做好以下细节:
保证睡眠:每天固定睡眠时间(如 22:00~6:00),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升高);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喝温牛奶(无糖)、听轻音乐,帮助入睡。
调节情绪:秋季光照减少,易出现 “季节性情绪低落”,可多晒太阳(上午10 点前,每次20 分钟,帮助合成维生素 D,同时改善情绪),或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如养花、练字),避免焦虑、抑郁(情绪波动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
足部护理:每天睡前用温水泡脚(5~10 分钟),擦干后检查足部(尤其是脚趾缝,是否有破损、水泡、鸡眼),穿宽松、透气的棉袜(避免过紧压迫血管),选圆头、防滑的鞋子(预防足部溃疡,糖尿病足是严重并发症,需重点防护)。
总结
秋季防治糖尿病的核心是 “稳血糖、防波动、护并发症”,需通过 “精准监测+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细节防护”形成闭环。若出现血糖持续偏高(空腹>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并发症症状(如皮肤感染、持续咳嗽、胸痛),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编辑: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