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腰背痛别硬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诱因与症状,早治能防脊柱变形

“搬个花盆就腰背痛,以为是肌肉拉伤,结果是椎体骨折!”68 岁的张阿姨因延误治疗,椎体压缩程度加重,出现轻微脊柱后凸(驼背)。医生指出,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脊柱损伤,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 15%,约 30% 的患者因误当作 “腰间盘突出”“肌肉劳损” 延误治疗,导致脊柱畸形、神经损伤,及时识别诱因与症状至关重要。

两类核心诱因,让椎体 “不堪一击”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要诱因是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椎体骨量流失加速,变得 “脆弱易碎”。临床数据显示,骨密度 T 值<-2.5 的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风险是健康人的 5 倍;80 岁以上女性中,约 40% 曾发生过椎体压缩性骨折,轻微外力(如弯腰捡东西、咳嗽、乘车颠簸)就可能引发骨折。

外伤因素则更具突发性。年轻人多因高能量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导致椎体受力超过耐受极限,出现压缩性骨折;中老年人即使是低能量外伤(如平地跌倒、搬重物),也可能因椎体本身骨质疏松,引发骨折。此外,长期姿势不良(如久坐、弯腰驼背)、重体力劳动,会使椎体长期承受过度压力,加速椎间盘退变和椎体压缩,增加骨折风险。

这些典型症状,别误当 “普通腰痛”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症状具有 “特异性”,早期易与其他腰部疾病混淆,错过干预时机。最典型的是腰背部剧烈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活动(如翻身、站立、弯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至臀部、腹部,甚至出现 “翻身困难”,需他人协助才能改变体位。若骨折压迫神经根,还会伴随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失禁。

脊柱变形是骨折后期的重要信号。若未及时治疗,压缩的椎体无法恢复高度,脊柱会逐渐出现后凸畸形(驼背),患者身高变矮(可缩短 3-5 厘米),胸廓容积减小,影响呼吸功能;长期脊柱畸形还会导致腰背肌肉代偿性劳损,加重疼痛,形成 “疼痛 - 活动减少 - 肌肉萎缩 - 更易疼痛” 的恶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约 20% 的老年患者因疼痛感知迟钝,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仅表现为 “轻微腰背痛”,甚至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这类 “无症状骨折” 同样危险,长期忽视会导致多椎体压缩,脊柱畸形逐渐加重,后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及时治疗是关键,避免脊柱不可逆损伤

一旦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需立即就医,通过腰椎 X 线、CT 或 MRI 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和压缩程度。对于轻度压缩(压缩程度<1/3)、无神经损伤的患者,可通过卧床休息(1-2 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佩戴支具(如胸腰椎支具)稳定脊柱,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钙剂、维生素 D、双膦酸盐)促进骨愈合;中度压缩(1/3-1/2)或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通过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快速缓解疼痛,术后 1-2 天即可下床活动。

若延误治疗,椎体压缩程度超过 1/2,或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可能需要开放手术治疗,不仅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还可能遗留脊柱畸形。日常预防也很重要: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测骨密度(每年 1 次),确诊骨质疏松后及时补钙和维生素 D;避免弯腰搬重物、剧烈运动,预防跌倒(如家中安装扶手、穿防滑鞋);年轻人需注意姿势,避免久坐,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增强脊柱稳定性。

医生提醒,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90% 的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避免脊柱畸形和神经损伤。切勿因 “忍一忍就过去” 的心态延误病情,导致后续治疗难度增加,影响生活质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腰背痛别硬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诱因与症状,早治能防脊柱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