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睡了8小时,却还是累到不想动;一打开工作群就心烦意乱;肠胃也像在“抗议”,吃啥都没胃口……假期结束,你是不是也进入了这种“身体开机失败”的状态?
别急着怀疑自己病了,你很可能只是遇到了——节后综合征。
8个“节后综合征”的表现
“节后综合征”并非严格的临床疾病诊断,而是指个体在长假后,从放松状态回归日常轨道的过渡期中,出现的短暂身心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包括:
⚠️ 疲劳困倦: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浑身无力、嗜睡,或相反——失眠、睡眠质量差。
⚠️ 肠胃不适:假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不良、腹胀或食欲不振。
⚠️ 头晕头痛:生物钟紊乱(如熬夜、睡懒觉)引发偏头痛或昏沉感。
⚠️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口腔溃疡等(因作息混乱或旅途劳累)。
⚠️ 焦虑烦躁:想到工作、学习就紧张。
⚠️ 情绪低落:对日常事务失去兴趣,怀念假期的自由感。
⚠️ 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精神,效率低下,反复走神。
⚠️ 拖延加重:明知任务堆积,却迟迟不愿开始。
“节后综合征”的成因复杂多样,涵盖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节假日期间,人们通常会打破日常的作息规律,熬夜、晚睡晚起等情况屡见不鲜,使得睡眠质量大幅下降,进而影响身体的恢复以及心理健康。饮食也往往缺乏规律,暴饮暴食、过量食用油腻或辛辣食物等行为,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破坏肠道的菌群平衡,引发腹泻、便秘等症状。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促使“节后综合征”的产生。
此外,节假日后,重新投身到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当中,部分人可能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 不良情绪。这种心理压力的改变,也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波动,诱发“节后综合征”。
上班第一天的超实用回血指南
01
做好整理和计划
上班的第一天,可以给工位做一次清扫和整理,整洁的环境可以平复焦虑,也能帮助尽快找回上班的状态;
其次,可以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间或空间,做一些跟工作相关的学习或思考,来帮助自己过渡到既往的状态,比如梳理上班后的日程,上班后需要了解的相关讯息等。
最后,写下计划表,把接下来要完成的事情逐一写下来,并按优先级排序,对照列表开始工作,有了方向和头绪,自然就心里踏实了。
02
调整作息,保持身心愉悦
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正常的作息,避免报复性的熬夜。如果时间允许,调整作息可以不要急于一步到位。例如,重度熬夜患者可以将每天的入睡时间提前15~30分钟,再根据执行情况逐步增加。
睡前可以选择听些舒缓的音乐,或阅读书籍;白天有条件可以多晒晒太阳,保持身心愉悦。
03
适度运动,贵在坚持
节后适度增加运动,避免节后胖三斤,也要避免过度运动及过度疲劳。
动则有益,贵在坚持,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强度适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04
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
调整饮食,规律用餐。
注意饮食卫生,生食果蔬时,一定要清洗干净。
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多吃粗杂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05
放平心态
面对“节后综合征”,最好的态度是理解而非对抗。虽然“节后综合征”通常在一两周内自行缓解,但需注意与临床意义上的焦虑症或抑郁症进行区分。如果相关症状持续半月以上,且严重损害社会功能,则应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进行科学评估。
图文来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时报、新华网、AI生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