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改掉几个生活中的小毛病,反而让我多活了十几年。”这是来自65岁陈阿姨的一句肺腑之言。
十年前,她被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一度以为自己“命不久矣”。
可医生却安慰她:“这类甲状腺癌治愈率很高,只要配合治疗,活得比很多人还长。”
她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手术+碘131治疗,术后回归生活,但真正让她身体和心态都稳定下来的,不是药物,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以前不爱动、饮食乱、睡眠晚,现在这些都改了,癌症没再复发,体检指标比我女儿都好。”
这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临床随访发现——那些甲状腺癌后活得久、活得好的患者,大多都有一个共性:确诊之后,主动改掉了3个“慢性毁身体”的生活习惯。
甲状腺癌真的不可怕?专家:早期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超95%
很多人一听到“癌症”,就本能地紧张、绝望,仿佛听到了死亡通知书。
但甲状腺癌,是癌症里的“优等生”,尤其是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程度低,发展慢,治疗反应好。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90%,早期可达97.4%。
具体原因如下:
- 发现早:甲状腺癌多通过体检B超偶然发现,确诊时往往还处于微小癌、无淋巴转移阶段;
- 发展慢:尤其是乳头状癌,5年不变化、10年不转移的患者比例超过60%;
- 治疗手段成熟: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后,多数患者无需长期化疗,生活质量恢复快;
- 复发可控:即便术后出现局部复发,也能通过再次手术或靶向治疗控制病情。
但别因此就掉以轻心。
很多甲状腺癌患者,虽然“存活下来”,但如果不改生活方式,长期处于高复发、高代谢紊乱、免疫波动状态,身体依然像“拖着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不改掉这3个恶习,身体可能在3年内出现这些“复发预警信号”
医生们在长期随访中发现,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并发症频发的患者,往往有以下3种生活方式错误:
熬夜晚睡,内分泌紊乱加剧
长期晚于23:00入睡,会干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节律,导致TSH(促甲状腺激素)波动剧烈,增加甲状腺组织异常增生风险。
研究表明:术后仍持续晚睡的患者,3年内甲状腺结节增大、TSH升高风险提升37.8%。
情绪抑郁、焦虑未干预
甲状腺素参与调节情绪、神经兴奋与抑制功能。
术后如果长期焦虑、抑郁,不仅影响睡眠,还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炎症因子上升,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肿瘤微环境恶化。
高碘饮食或极端忌碘,营养走两极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进行碘控制,但很多人一刀切,不敢吃海带、不敢吃盐,反而引发碘缺乏性甲状腺肿。
另一部分则不忌口,大量进食海产品,可能刺激残余甲状腺组织活跃,诱发复发。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术后恢复更顺、更稳、更久
1. 睡觉前做这件事,调节内分泌更顺畅
每天晚上10点前上床,11点前入睡,保持7小时睡眠。
建议在睡前泡脚或听冥想音频,帮助褪黑素分泌、调节神经内分泌节律。
研究显示:规律睡眠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下降26%。
2. 低碘不等于无碘,碘控饮食应“定量不禁绝”
术后前6~12月(视手术与碘治疗情况)需控制碘摄入,但不是长期完全忌碘。
建议:
- 停用含碘盐,但可适当食用非海产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
- 每天碘摄入不超过50微克,具体由医生评估
长期无碘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TSH过度升高,反而刺激残余癌细胞活跃。
3. 给情绪“设一个出口”,减少内耗
甲状腺癌患者中,抑郁发病率高达39%,但多数不愿就医。
建议每周安排3次30分钟的“主动放松时间”,比如户外散步、瑜伽、冥想或与家人朋友聊天,避免将情绪压抑内化。
可以定期写“情绪日志”,或使用心理健康App跟踪状态。
如果发现连续两周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差,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健康总结: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得病之后还不懂改变”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甲状腺癌是一种“慢性病型癌症”,早发现+规范治疗+生活方式配合,就能长期稳定甚至治愈。
但治病不是“做完手术就结束”,而是“从生活细节重新开始”。
睡得好、吃得对、情绪稳——听起来简单,却是术后能否避免复发、活得健康的关键变量。
今天起,给自己一个机会,从小习惯入手,也许你的下一次复查报告,就是一份真正的“安心答卷”。
当然,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建议确诊后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健康。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29卷第5期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路径资料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与生活方式关系研究》,复旦大学肿瘤中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