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其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传,中元节源于古代的农事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七月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鬼魂容易出没的时候。为了祈求丰收和安抚鬼魂,人们便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道教将这一天定为“中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地官赦罪之日,通过祭祀可以让鬼魂得到赦免,避免其作祟。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超度亡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元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元素和民间信仰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烧纸锭、放河灯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仪式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幸福。中元节至今仍在我国部分地区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佛教典故
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 ,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道教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民间祭祖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