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刚退休,天天跳广场舞、参加社区活动,日子过得平稳愉快。
可最近,她每次和某位邻居打交道后,总感觉莫名心慌、呼吸不畅,还连带出现了头痛、胃胀等小毛病。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突然变得“脆弱”,甚至觉得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容易多想。
其实,王阿姨的经历并不罕见。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种情境产生强烈排斥、情绪下沉、甚至连身体都跟着不舒服时,这到底是心理脆弱,还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有一种科学解释,正越来越被国际心理医学界重视——生理性厌恶。或许你也曾遭遇过这种“莫名其妙的不适”,但你知道吗?
这并不是你的错,更不应该强忍着内耗。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破解有关“讨厌感”的深层生理密码,及其对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
“生理性厌恶”到底是什么?专家这样解释
很多人觉得,“讨厌一个人”只是性格问题或小心眼。但其实,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提示,这一切都有生理依据。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的介绍,生理性厌恶是个体在面对特定刺激(包括某些人、事、环境)时,机体本能产生的防御反应。
它不仅仅在心理上会表现为厌恶、排斥,还会伴随身体的不适症状,比如心跳加快、胸闷、头脑发胀,甚至出现恶心、肠胃不适等。
国际医学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一项2021年荟萃分析纳入超过5700名中老年人数据,发现当个体面对强烈“厌恶”目标时,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会被激活。
简单说,就是大脑发出“远离危险”的信号,促使身体准备防卫或撤离。长期压抑这种警示,反而使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承压,甚至诱发慢性焦虑、消化功能紊乱。
坚持压抑“讨厌感”,可能对身体造成这些变化
你是不是也有被“压力同事”“负能量亲戚”消耗得筋疲力竭的经历?研究显示,长时间处于必须“强忍不适”的环境,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以下这些变化,很多人却没察觉到其中的健康预警:
一是自主神经反应紊乱,表现为心悸、脸红、冒冷汗、手脚发麻。哈佛医学院针对中老年团体的一项调查指出,约有36.2%的被访者在社交压力中出现“气短、发抖”等症状。
二是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消化道相关症状(如恶心感、胃肠道胀气、食欲下降)发生率提升12.8%,背后机制正是“生理性厌恶”激活了副交感神经通路,抑制正常消化功能。
三是免疫功能下降或慢性炎症反应升级。中华预防医学会的跟踪调查发现,持续的人际“高压消耗”,中老年群体炎症因子IL-6水平上升11.7%,感染风险随之提高。
更令人警醒的是,反复压抑本能排斥、逼迫自己“和谐相处”,不仅不会让你变得更坚强,反而会增加焦虑、胃痛、头痛乃至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的身体在报警!”协和医院心理科的名医再次提醒。
怎么做才能“健康远离”,不给自己添堵?
发现自己对某些人、某些场合频频出现莫名不适,难道只能委屈忍耐?权威专家给出了实际、科学的建议,尤其适合性格温和、不善拒绝的中老年读者。
正视“讨厌”是种信号,不必自责医生建议,当出现类似头晕、胃难受、胸口闷等毛病时,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和特定社交有关,多半是“生理性厌恶”在作怪。
这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不必自责。
学会适度远离与主动表达若反复与“消耗型人际”相处后不适感加重,果断减少无意义的接触,即便暂时表现冷淡,也无需内疚。
适当向身边亲友表达你的感受,是情绪疏导、预防疾病的关键一步。
加强身心调节,缓解恶性反应可以尝试深呼吸、户外快走、冥想等生理调节方式,有研究显示,每次深呼吸5分钟,能让心率恢复正常、胃肠道紧张缓解幅度达18%。有条件的还可尝试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无用内耗。
培养积极社交,提升支持系统医生特别提醒,中老年人更要有自己的“情绪避难所”。和志趣相投的人多交流,能有效抵消负面人际所带来的生理恶感,保护身心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8期,“中老年人社交环境与慢性疾病风险”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年第6期,“负面社交体验与身心健康关系”
《中国临床医学》2020,“自主神经紊乱与社会压力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专家共识:压力与人体免疫》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 “情绪应激与神经调节”
《健康界》2023,“高压人际关系与免疫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