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飞秒手术3分钟摘镜”“术后次日视力1.2”……社交平台上,全飞秒激光手术被贴上“黑科技”“近视终结者”的标签,吸引无数近视者跃跃欲试。但手术真的“零风险”吗?哪些人适合做?
一、全飞秒手术是什么原理?
全飞秒手术(SMILE)的核心是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雕刻”出一个透镜状组织,再通过2-4毫米的微切口将其取出。这一过程类似用激光在角膜内部“制作”一副微型隐形眼镜,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
全飞秒手术的技术优势显著。它采用无瓣设计,无需像半飞秒那样制作角膜瓣,避免了术后角膜瓣移位的风险,因此特别适合运动员、军人等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手术切口仅2-4毫米,保留了更多角膜神经,使得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降低了40%。同时,由于角膜结构完整性更高,术后抗冲击能力也更强。
二、这5类人“闭眼入”,这3类人“快逃”
推荐人群
①年龄与度数稳定:适合18 - 45岁的人群,且近两年近视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眼球发育基本稳定,度数变化较小,术后效果更有保障。
②中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1000度以下,散光不超过500度(散光超过50度需进行个性化评估)。对于这个范围内的近视患者,全飞秒手术能够较好地矫正视力。
③角膜条件达标:中央角膜厚度需达到480微米及以上,且角膜形态规则。良好的角膜条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基础。
④职业需求:运动员、警察、飞行员等对术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人群。全飞秒手术的无瓣设计和微创特点,能满足他们在工作中对眼睛的高要求。
⑤追求快速恢复:希望术后次日即可正常用眼的人群。全飞秒手术恢复快,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禁忌人群
①角膜过薄或形态异常:如患有圆锥角膜、角膜瘢痕等疾病。这类患者的角膜结构不稳定,不适合进行全飞秒手术。
②眼部疾病活动期:患有角膜炎、干眼症、青光眼等眼部疾病,且处于活动期。需要先治疗好眼部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③全身性疾病:患有未控制的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全身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手术效果。
三、可能有哪些风险与并发症?
尽管全飞秒安全性较高,但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需理性看待。
术中风险(发生率<1%)
角膜帽缘撕裂:如果切口过小或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眼球突然转动,可能会导致角膜帽缘撕裂。
负压脱失:当角膜表面液体过多或者患者配合不佳时,可能会引发负压脱失。
术后风险
干眼症:约20%的患者会出现干眼症。这是因为激光切断了角膜神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在3 - 6个月内会得到缓解。
屈光回退:约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屈光回退。这可能是由于术后角膜愈合反应过强或者患者用眼过度导致度数反弹。
夜间眩光:约10%的患者会出现夜间眩光。这是由于切口周围光折射异常引起的,多在3个月内会得到改善。
专家建议,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眼底。
五、这5件事做错,效果大打折扣!
用药规范:术后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眼药水,以预防感染和炎症。
避免揉眼:术后1周内要避免揉眼,防止角膜移位或感染。
用眼休息:术后1个月内要减少长时间看屏幕的时间,遵循“20 - 20 - 20”法则,即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20秒。
定期复查: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要复查视力、眼压和角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防护措施:外出时要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游泳时要戴护目镜,保护眼睛免受外界伤害。
医生建议,手术前务必进行20余项严格检查,在正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术后保持科学用眼习惯,定期复查。毕竟,眼睛的“终身保修”,容不得半点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