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杏林宝鉴 | 深秋立冬之际,不要盲目“秋冻”!

【杏林宝鉴】乳房健康不仅仅是美,是爱,更是生命的源泉。乳房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呵护乳房,关爱女性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宣岐黄之道,传杏林之义,从名家医案、专方妙法到养生保健、乳病科普,向你娓娓道来。

医学指导

本期作者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在深秋至立冬的交替时节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当街头有人穿着短裤短袖似乎毫无在意丝丝凉意,而有人早已裹上羽绒服抵御寒风。关于“秋冻”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秋冻能增强免疫力,也有人因不当秋冻引发感冒、关节痛等问题

中医认为,秋冻并非简单的“刻意少穿”,而是一套顺应时节、调和阴阳的养生智慧。尤其在立冬已至、阳气渐衰、寒气日盛的特殊阶段,如何科学践行秋冻,避免陷入养生误区?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生活实际,为你深度解析秋冻的奥秘

解密秋冻:中医视角下的养生哲学

秋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立冬,气温逐渐下降,自然界的阳气由盛转衰,阴气则逐步占据主导。秋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肺主气司呼吸,同时主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适度秋冻能刺激皮肤毛孔收缩,减少肺气的耗散,有助于肺气的收敛与清肃。若过早穿戴厚重衣物,皮肤毛孔持续舒张,肺气易随汗液外泄,导致肺气虚损,冬季就容易出现咳嗽、气喘、感冒等病症。此外,秋冻通过温和的寒冷刺激,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减少冬季疾病的发生

立冬已至:这些人群,并不适合秋冻

秋冻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中医认为,体质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本身抵御寒邪的能力较弱,若强行秋冻,只会加重身体损伤。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阳气渐衰,气血运行不畅,皮肤和肌肉的保暖能力下降,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秋冻易导致寒邪侵入,引发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加重原有基础病

儿童:儿童脏腑娇嫩,阳气尚未完全充盈,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度秋冻会影响身体发育,增加感冒、腹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需注意保护头部、腹部和脚部

体质虚寒者:这类人群常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大便溏稀、易疲劳。秋冻会进一步损耗阳气,加重虚寒症状,可能引发宫寒痛经、关节冷痛等问题

慢性病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身体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弱,寒邪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病情波动,需严格做好保暖措施

孕妇:孕妇身体负担较重,阳气需兼顾自身与胎儿,寒邪侵入可能影响气血运行,增加孕期不适,甚至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教你:立冬前后科学秋冻的实操方案

(一)部位有侧重:

“冻上不冻下,冻外不冻内”

中医认为,人体不同部位对寒邪的耐受度不同,秋冻需区分重点,避免关键部位受凉

可适度“冻”的部位:头部、面部、颈部、手臂等部位,血液循环相对丰富,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强。适度暴露在凉风中,能刺激局部气血运行,增强抗寒能力。例如,初秋可减少戴帽子的频率,让头部适应微凉环境;外出时可穿着短袖或薄长袖,让手臂感受凉意。但需注意,当气温过低或风力较大时,仍需做好防护,避免头部受凉引发头痛

坚决不能“冻”的部位:腹部、背部、脚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关键区域,也是寒邪最易侵入的部位,需重点保暖。腹部有脾胃、子宫等重要脏腑,受凉易导致脾胃虚寒、宫寒痛经、腹泻等问题;背部有督脉和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受凉会损耗全身阳气;脚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穴位密集,受凉会影响气血循环,引发全身畏寒。立冬后需穿着长裤、厚袜子和保暖鞋,避免露脐装、露背装,睡觉时可穿上薄睡衣保护腹部

(二)饮食巧配合:温补阳气,抵御寒邪

秋冻期间,饮食调理至关重要。中医建议遵循“滋阴润燥、温补阳气”的原则,通过饮食增强体质,为秋冻提供内在支撑

温补食材优先选:适当食用羊肉、牛肉、鸡肉等温热性肉类,能补充阳气、抵御寒邪。例如,立冬前后可煮羊肉汤,加入生姜、红枣、当归等食材,既能温中散寒,又能补气养血。此外,核桃、栗子、桂圆等坚果和水果,也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增强抗寒能力

滋阴润燥不可少: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需搭配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梨、蜂蜜等。例如,冰糖雪梨汤、百合莲子粥等,能缓解秋燥,调和体内津液

避开寒凉食物:秋冻期间需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降低身体的抗寒能力。同时,少吃西瓜、苦瓜、螃蟹等寒性食材,避免加重体内寒气

(三)起居调摄:收敛神气,养护阳气

除了穿戴和饮食,起居习惯的调整也是秋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养护阳气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黄帝内经》提出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能顺应阳气的收敛,避免熬夜耗伤阳气;早起可呼吸清晨的清新空气,促进肺气宣发,增强身体活力。立冬后昼短夜长,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可适当晚起床

适度运动,激发阳气:秋冻期间搭配适度运动,能进一步增强体质。可选择散步、健步走、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运动时间以白天为宜,此时自然界阳气较盛,运动能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

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和阳气,降低身体的抗寒能力。秋冻期间需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加班,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精力适应环境变化

常见误区:这些秋冻“坑”千万别踩

误区一:秋冻越久越好

部分人认为秋冻时间越长,抗寒能力越强,甚至立冬后仍坚持穿单薄衣物。实际上,秋冻的核心是“适度适应”,过度受冻会导致寒邪内侵,损伤阳气,反而增加冬季患病风险。当身体出现畏寒、乏力等不适时,需及时停止秋冻

误区二:只靠穿衣实现秋冻

秋冻并非单纯的“少穿衣服”,而是一套综合性的养生方案,需结合饮食、运动、起居等多方面调整。若只注重穿衣单薄,却熬夜、吃生冷食物,会让身体陷入“外寒内虚”的困境,违背秋冻的初衷

误区三:秋冻可以替代保暖

立冬后气温大幅下降,寒邪势力增强,此时秋冻需以保暖为基础,而非替代保暖。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在保证身体无不适的前提下,适度感受凉意,而非硬扛寒冷

结语:秋冻养生,顺势而为方为道

立冬已至,深秋的凉意悄然化作初冬的料峭。此时的秋冻尤需把握“适度”二字,既要避免过早保暖导致阳气郁滞,也要防止硬扛严寒徒耗卫外正气。从中医视角来看,秋冻的本质是“养收之道”,借天地渐寒之势,收敛肺气、固护阳气、增强正气,为冬季的“闭藏”积蓄充沛生机

在这个深秋与初冬交替的时节,愿你读懂秋冻的中医智慧,以科学添衣为盾,以合理饮食为基,以规律作息为锚,让身体平稳过渡季节更替,为健康过冬筑牢根基。真正的养生不在于恪守古谚,而在于倾听身体的低语,与四时阴阳同频共振,在动态平衡中拥抱生命本然的和谐

初审 | 李蕴淇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杏林宝鉴 | 深秋立冬之际,不要盲目“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