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时令节气与健康 | 处暑时节四不做!这三个穴位要常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有终止之意,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暑气渐消,秋意渐浓。在这个时节,不仅要感受季节的变化,更要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医智慧,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以顺应天时,守护健康。

今天

让我们一起

探索处暑节气

养生之道

处暑·“四不做”

不乱贴秋膘

进入初秋,食欲逐渐好转,贴秋膘可以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人的胃肠功能较弱,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肚子不受凉

肚脐部位的表皮较薄,寒气容易穿透、弥散,初秋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建议夜寝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不要睡太少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等情况,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

别运动过量

初秋后天气转凉,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过量运动会消耗阳气,尤其是剧烈运动可能伤身。

处暑·药膳推荐

在经历酷暑的肆虐后,人体多比较虚乏,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即是此意。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时节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补不可滥补,由于秋季阴阳虽相对平衡,但燥是秋季的主气,过多进食温热性质的补品,有可能使肺的阴津被燥气所伤。因此处暑时,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即选用寒温之性不明显的平性滋补品来进补。

青鸭煮汤羹

原料:青头鸭一只,青萝卜500g,陈皮少许。生姜两片。

做法:青头鸭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在滚水内焯去血污,冲洗干净,切块不切块均可。青萝卜去皮,洗净,切厚片。陈皮浸软,去络,洗净,切丝。待汤锅的水烧开后,放入所有用料,慢火炖约二小时,调味后即可。直接食用,食肉喝汤。

功效主治:有滋阴补虚,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处暑前后乃至整个秋季的调养。

上海梨膏糖

原料:鸭梨(其他梨亦可)1000g,百部50g,茯苓、杏仁、制半夏、前胡、川贝母各30g,款冬花20g,生甘草10g,橘红粉30g,香橼粉10g。冰糖、白砂糖、食用油各适量。

做法:梨切碎,与橘红粉、香橼粉以外的各物,共入铝锅内,加少许水。边熬边加水,共加水4次,熬至稠厚时,加入冰糖500g,和匀,继续熬至稠黏时,加橘红粉、香橼粉,和匀,再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但不黏手,倒在涂有食用油的搪瓷盘中,冷却后切成100块,撒上一层白糖即可。随意食用,每次1块,咳嗽时可每次1~2块,含服。

功效主治:有清热润澡、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热、肺燥型感冒、气管炎所致干咳无痰、痰黏难咯以及咽痒、口渴等不适的调治。秋季经常食用也有预防风热感冒、秋燥咳嗽的功效。

黄芪杞菊茶

原料:黄芪、枸杞子、黄菊花各10g。冰糖少许。

做法:前三味洗净,放入茶壶中,加1000mL沸水冲沏,盖上盖子闷10分钟后放入冰糖调味,当茶饮用。也可先将前两味加水1200mL,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10分钟,再将菊花放入,大火煮沸后熄火5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当茶随意饮用。

功效主治:有补益肝肾,散风清热的功效。适用于处暑时节,由于气血不足、感受风燥或风温病邪所致精神不振、疲乏、口干、两目干涩等病证的调治。

处暑·穴位养生

神阙穴

位置:脐中。

方法:用手掌心按揉,先顺时针,再逆时针,力度由轻到重,按揉3-5分钟左右。按揉神阙穴有温阳散寒,调和脾胃的作用。

三阴交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方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30圈左右,力度由轻到重,以有酸胀感为佳。按揉三阴交有滋阴润燥,健脾益胃的作用。

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按压2-3分钟左右。按揉太溪穴有滋补肾阴,温肾强腰的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时令节气与健康 | 处暑时节四不做!这三个穴位要常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