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朝的制度,亲王的嫡长子通常会被封为世子,未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会被封为郡王。这种制度对于王府中的次子来说,并不太公平,尤其是那些有野心、想要继承王位的次子。为了改变命运,争夺嫡位的想法在这些次子中屡见不鲜。比如,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他勇猛且善战,而他的长兄朱高炽则在武艺上并不突出,且深得父亲朱棣的冷落。可惜,朱高煦因为比朱高炽晚出生了两年,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最终不甘心的他发动了叛乱。然而,这场造反不仅没有让他夺得皇位,反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亲王爵位,最终还丧命,令人感叹他做了一次无谓的努力。
很多次子知道夺嫡充满危险,但还是会选择冒险,试图复制朱棣的成功,想成为第二个“朱棣”。然而,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明朝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朱棣”了。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次子夺嫡的故事,他是蜀王朱椿的次子,早有夺嫡之心。那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究竟做了什么?他最终又会如何呢?
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生母为郭惠妃。朱椿出生于洪武四年,七岁时被封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他正式就藩成都。史料中记载,朱椿为人性格温和,孝顺父母,博学多才,举止得体,因而在朝中有着“蜀秀才”的美誉,深得父皇朱元璋的喜爱。到了成都之后,朱椿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政治斗争,而是专注于发展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朱棣登基后,朱椿也多次前来朝见,每次归国时,朱棣都对他表示赞扬。朱椿的家庭也逐渐庞大,他的五个儿子中,朱悦燫是嫡长子,并被封为蜀王世子。接下来,故事的主人公朱悦燿开始登场。根据《大明华阳悼隐王圹志》的记载,朱悦燿不仅是次子,还属于庶出,比起嫡长子朱悦燫,他的继承之路注定艰难。尽管如此,朱悦燿并不打算轻易放弃,他心中依然有着夺取王位的梦想。
然而,命运似乎向他微笑了一下。永乐七年六月四日,朱悦燫因病去世,年仅21岁。这一消息对朱悦燿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他并未马上高兴,因为朱悦燫虽然早逝,但他膝下已有三个儿子,而且这些孩子年纪还小,是否能够顺利长大还不得而知。再加上朱椿身体依然硬朗,因此继承问题一时未能作出明确决定。
随着朱悦燫的长子朱友堉健康成长,朝廷决定册封其为蜀王世孙,这一消息使得朱悦燿非常不满。事实上,朱悦燿平时就脾气火爆,常常放肆无礼,这使得父亲朱椿对他颇为失望。朱悦燿的野心被父亲察觉,朱椿最终决定要除掉这个有争权夺位之心的儿子。史料记载,朱椿甚至准备将朱悦燿绑起来交给朝廷处置。然而,朱悦燿的侄子朱友堉出面极力求情,朱椿才不得不暂时放过他。这个事件也暴露了朱悦燿的能力问题,他不仅心生夺嫡之心,但实际行动上却毫无建树,甚至连最基本的隐秘心机都没有做到。
经过这一番风波,朱悦燿在父亲面前变得更加恭顺,表面上看似悔过自新。然而,朱椿最终还是去世了,享年52岁,谥号“献”。朱悦燿认为,机会终于来临,他再次蠢蠢欲动,准备采取行动。于是,他向皇帝朱棣诬告朱友堉有夺位之心。朱棣听后心生疑虑,但在亲征鞑靼的途中还没来得及处理此事,突然驾崩。
朱棣的突然去世,使得局势发生了变化。朱悦燿的计谋失败,朱友堉被派回家国,而朱悦燿继续在朝廷中进行他那失败的阴谋。然而,朱高炽作为新皇帝,并没有站在朱悦燿一方,反而开始着手调查他的所作所为。调查结果显然证明了朱悦燿的诬陷行为。朱高炽当即下令让朱友堉继承蜀王之位,并将朱悦燿召入京城问罪。
朱悦燿不但不承认自己做过错误,反而在皇帝面前继续指责侄子朱友堉,结果引发了朱高炽的愤怒,最终导致了朱悦燿的失势。为了防止朱悦燿继续作乱,朝廷决定将他流放至武冈,再后又迁至澧州。在澧州期间,朱悦燿终于放弃了曾经的夺嫡心思,但没想到命运再次对他开了个玩笑。
宣德六年,朱悦燿的侄子朱友堉去世,年仅25岁,且膝下无子。按照规定,蜀王之位应该由朱悦燿的继子接任。然而,由于他之前的种种所为,最终导致他的儿子也无法继承这个位置,蜀王之位最终落到了朱椿第五子朱悦??的身上。朱悦燿最终死于澧州,享年41岁。
朱悦燿死后,蜀王的继承走到了另一段曲折的历史。虽然他有两个儿子,但由于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儿子也无法继承王位。若是朱悦燿当初能安分守己,可能还会有机会继承蜀王之位,而他的一脉最终断了。这场夺嫡之路,成了一个悲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