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9日讯(记者 陈艳阳 通讯员 吴昊 龙利君)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老年人上了年纪,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状,一旦发生骨折,恢复起来比年轻人要慢得多,给老人及家庭造成痛苦和负担。
今天上午,在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湖南·秋分篇”新闻发布会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唐举玉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但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大家也不要恐慌。预防骨质疏松,可从“增加骨量储备”和“减少骨量流失”两方面入手,核心围绕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及风险管控等,具体可关注以下5个关键维度。
第一,保证关键营养素摄入,筑牢骨骼“物质基础”。钙是骨骼的核心成分,成人每日需摄入足量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mg,50岁以上人群需增至1000-1200mg。优先通过食物补充,如牛奶、酸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若饮食摄入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补充剂。同时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400IU,65岁以上人群需增至600-800IU。可通过晒太阳(每天10-20分钟)、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补充。此外,每日还要摄入适量优质蛋白。蛋白质是骨骼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会导致骨量减少。建议每日摄入鸡蛋1-2个、瘦肉或鱼虾50-100g,及适量豆制品。
第二,坚持“抗阻和负重”运动,刺激骨基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运动能通过机械刺激,防止肌萎缩,促进骨形成,减少骨流失。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重点选择两类运动,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舞、太极拳等,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坐姿抬腿等。
第三,规避伤骨习惯,减少骨量“额外消耗”。戒烟限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避免久坐与长期卧床。
第四,管控基础性疾病与规范用药,减少“间接伤骨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会影响骨代谢,需积极治疗并定期监测骨密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某些利尿剂、抗癫痫药等,可能加速骨量流失,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必要时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定期评估骨健康。
第五,高危人群需早筛查,及时干预。以下五类人群属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第一类: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男性;第二类:有骨质疏松家族遗传史;第三类:既往发生过脆性骨折;第四类:长期服用伤骨药物或患有与骨代谢异常相关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第五类:日常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严重不足且长期缺乏运动。这五类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