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汤小琳
编辑 | 曾雨珊、原野
“刷酸”——护肤领域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被公认能有效告别闭口、击退痘痘、提亮肤色,仿佛一键开启美颜模式。
但为什么有人刷成“焕肤神器”,有人却刷出各种问题?今天跟随科普,我们带您剥开“刷酸”的层层外衣,看看它到底有多“神奇”。
“刷酸”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刷酸”,在医学上称为化学焕肤。其原理是利用高浓度的酸类化学物质,可控地破坏一定深度的皮肤,进而启动创伤后修复机制,促进表皮更替、真皮胶原和弹力纤维再生重组,从而达到治疗痤疮,改善痘印、毛孔粗大,提亮肤色、抗老化等目的。
- 果酸(AHA):如甘醇酸、杏仁酸。主要作用于表皮层,能松解角质细胞之间的连接,剥脱老废角质,改善粗糙、暗沉、粉刺。
- 水杨酸(BHA):脂溶性,能深入毛孔,溶解油脂、角质栓,是治疗黑头、白头粉刺和炎症性痤疮的利器。
- 复合酸:将多种不同机制的酸复配,旨在协同增效,并减少单一酸的刺激。
医用刷酸与家用酸类护肤品的区别
图说 / 医用刷酸与家用酸类护肤品的区别
为何在家“刷酸”易翻车?
误判适应症
“刷酸”并非万能,对于敏感肌、屏障受损、玫瑰痤疮或湿疹等活动期状态,自行操作或在不专业的情况下操作是绝对不建议的,风险极高。但如果在专业皮肤科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是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刷酸”治疗方案的,这些皮肤状况并非完全不能适用。
简单说就是,当皮肤出现问题时,自己凭感觉“刷酸”风险很大,但可以在专业指导下找专业人员治疗。
浓度与产品风险
市场存在部分浓度超标、pH值过低的产品。消费者如果不慎使用了这种产品,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无医疗监护、无中和终止的化学治疗,灼伤、敏感、留疤风险极高。
操作不可控
“刷酸”需专业手法并对终点反应(如出现白霜、红斑)有精准判断。自行操作难以掌握时间与程度,易造成无效焕肤或过度损伤。
术后修复不足
“刷酸”后皮肤屏障短暂脆弱,严格的防晒和精简的修护至关重要。若忽视修复或叠加其他刺激性产品,容易导致问题恶化。
皮肤科建议这样做
先咨询,后行动
有任何皮肤问题,首要建议永远是去正规医疗机构皮肤科面诊。让专业皮肤科医生判断您是否需要,以及是否适合接受“刷酸”治疗。
家用产品,谨慎入门
如果实在想尝试家用酸类产品,谨记只能用于护肤,不能用于治疗。请务必:
- 认准正规护肤产品。
- 从最低浓度、最低频率开始,建立耐受。
- 先在耳后或手臂内侧做过敏测试。
- 精简护肤:“刷酸”期间,停止使用其他去角质产品和刺激性强的功效型产品(如维A醇、高浓度VC)。
强化保湿和防晒
这是“刷酸”后护理的黄金法则。
正视“刷酸”,尊重科学
牢记高浓度刷酸是医疗行为,绝对不要在无医疗资质的场所接受“刷酸”服务,更不要自行购买来历不明的高浓度酸液。
追求美的前提,永远是安全和健康。当您面对选择犹豫不决时,切勿在模糊地带,用自己的脸做试验,专业皮肤科医生是您可靠的医学科学顾问。